0%

幸白鹿观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碧虚清吹下,蔼蔼入仙宫。松磴攀云绝,花源接涧空。
受符邀羽使,传诀注香童。讵似闲居日,徒闻有顺风。

苏颋

译文

幸白鹿观应制
应制诗:游访白鹿观
碧虚清吹下,蔼蔼入仙宫。
碧蓝天空传来清越的乐声,祥云缭绕中步入神仙宫殿。
松磴攀云绝,花源接涧空。
松间石阶高耸入云,花丛深处与山涧相连,空灵幽静。
受符邀羽使,传诀注香童。
接受符箓邀请仙鹤使者,传授秘诀予焚香的童子。
讵似闲居日,徒闻有顺风。
岂是平常闲居的日子,只听闻顺风传来的仙音。

词语注释

碧虚:指碧蓝的天空。
清吹:清越的乐声,多指管乐。
蔼蔼:云雾缭绕的样子。
松磴:松树间的石阶。磴(dèng)。
花源:开满鲜花的地方,暗指桃源仙境。
受符:接受道教的符箓。符是道教用于驱邪祈福的文书。
羽使:指仙鹤,传说中仙人的使者。
传诀:传授秘诀。诀(jué),指道教的咒语或秘诀。
讵:岂,表示反问。讵(jù)。
顺风:这里暗指神仙传来的消息。

创作背景

诗词《幸白鹿观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一、宫廷应制诗的盛世气象

此诗诞生于大唐开元年间,正值李隆基执政的黄金时代。玄宗崇道之风日盛,白鹿观作为皇家道教宫观,常为帝王巡幸之所。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曾"敕令天下诸观各度十七人",可见当时道观与皇权的密切关联。诗人奉诏应制,笔下"碧虚清吹下,蔼蔼入仙宫"的缥缈意境,实为对皇家仪仗的藝術化写照。

二、道教科仪的诗意呈现

诗中"受符邀羽使,传诀注香童"二句,暗合《唐六典》所载道教斋醮仪轨。唐代宫廷道士需修习《传授经戒仪注》,玄宗本人曾亲受三洞法箓。香童执炉、羽使传符的场景,正是当时皇家斋醮活动的真实剪影。诗人将繁复的宗教仪礼转化为"松磴攀云绝"的山水意境,体现盛唐应制诗"雍容中见清雅"的特质。

三、仙俗之间的微妙平衡

尾联"讵似闲居日,徒闻有顺风"的转折,折射出应制文人的创作困境。《旧唐书·职官志》载,翰林待诏需"奉和圣制",然此诗在颂圣之余,仍透露出"花源接涧空"的隐逸向往。这种既需彰显"圣主得贤臣"的祥瑞(《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载玄宗多次敕建道观),又难掩个人情志的矛盾,恰是盛唐宫廷文学的双重面相。

按:白鹿观具体位置已不可考,然唐代长安有太清宫、太微宫等著名道观,此或为某处行宫别馆。诗人通过"松磴""花源"的意象组合,既满足应制诗的颂美要求,又延续了郭璞《游仙诗》以来的隐逸传统,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赏析

诗人以"碧虚清吹"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清幽绝俗的仙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五字写尽道家清气","碧虚"既指青天又暗喻道境,"清吹"二字更是以通感手法让仙乐可闻可感。

"蔼蔼入仙宫"一句,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点评:"蔼蔼二字最妙,既状云气氤氲之态,又显圣驾从容之姿"。松磴、花源两个意象形成绝妙对仗,金圣叹在《唐才子诗》中批注:"'攀云绝'见其高,'接涧空'显其幽,十字写尽道教圣境"。

颈联的"受符""传诀"最具仪式感,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羽使香童的意象群,将道教斋醮仪轨转化为诗意画面,符诀往来间尽显人神交感之妙"。尾联"讵似闲居日"的转折,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以凡尘闲居反衬仙境殊胜,顺风之典暗含对皇恩的感戴,应制而不失雅致"。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极具层次,从碧虚天界到松磴花源,再到受符法坛,最后回归人间,形成完美的艺术闭环。叶嘉莹先生曾评价此诗:"以游仙之笔写应制之作,既得道教清虚之趣,又存君臣相得之雅,在初唐宫廷诗中堪称别调。"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曰:
"太白此制,如青鸾振翼,直蹑瑶台。'松磴攀云绝,花源接涧空'二句,非仅状景之工,实乃以云磴花源为天梯,将尘寰与蓬岛打成一片。炼字处尤见仙骨,'蔼蔼'二字便觉紫气盈袖,'注香'一语更显金科玉律。"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唐人应制诗多拘谨,独此篇得游仙逸趣。'受符''传诀'句暗用黄庭事而不露痕迹,结句'讵似''徒闻'作反诘语,分明是谪仙人睥睨尘俗口吻。清吹在耳,丹诀在心,此等笔墨岂俗吏能摹?"

**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
"前四句如展吴道子《仙界朝元图》,碧虚为幕,松云作阶,而'接涧空'三字尤妙,似见花片随流,直通星汉。后四句忽转法相庄严,羽使香童皆成道器,末联忽作疏宕,以人间顺风反衬仙家真诀,章法虚实相生,的是青莲手段。"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
"白鹿观题壁诸篇,唯此首最得道箓真意。'攀云绝'三字力透纸背,与杜审言'攀云窥石镜'异曲同工,然太白更添几分飘举。宋人《云笈七签》录此诗,正取其'清吹下'之天籁与'传诀注'之玄机两相契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