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兹字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金殿里,招贤固在兹。锵锵石渠内,序拜亦同时。
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用儒今作相,敦学旧为师。
下际天光近,中来帝渥滋。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

苏颋

译文

肃肃金殿里,招贤固在兹。
庄严的金殿之中,招揽贤才本就在此。
锵锵石渠内,序拜亦同时。
石渠阁内佩玉锵锵,众贤依次行礼,整齐划一。
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
宴席上赐酒畅谈治国之道,文章写成后更重吟咏诗篇。
用儒今作相,敦学旧为师。
如今任用儒生为宰相,重视学问,如同昔日尊师重道。
下际天光近,中来帝渥滋。
向下接近天子光辉,中间承受帝王深厚恩泽。
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
本朝优秀的史官记载,能臣每日都在讨论思考国家大事。

词语注释

肃肃:庄严恭敬的样子。
锵锵:拟声词,形容佩玉碰撞的声音。
石渠:石渠阁,汉代皇家藏书之所,此处借指唐代集贤院。
序拜:按次序行礼。
宴锡:宴席上赏赐。锡,通“赐”。
帝渥:帝王的恩泽。渥(wò),深厚。
良史:优秀的史官。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盛唐长安,集贤殿书院新立,唐玄宗亲题"集贤"二字悬于殿额。时值春深,牡丹初绽于兴庆宫,玄宗以宰相张说总领院事,特赐御宴于集贤殿。群贤毕至之际,御赐"兹"字为韵,遂有这场文坛盛事。

张说执象笏立于金阶,紫袍映着殿中错金博山炉的微光。这位"燕许大手笔"刚主持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此刻正见石渠阁旧址新修的藏书阁中,竹简与缣帛泛着千年文脉的幽光。玄宗以朱砂笔在黄麻纸上写下"用儒作相"四字,内侍将御墨未干的题词悬于殿柱,群臣序拜时玉佩锵鸣之声与檐马清响相和。

宴间,西域进贡的葡萄酿在夜光杯中荡漾,张说举杯时袖间露出他亲撰的《大唐六典》手稿。中书舍人苏晋以"敦学为师"相和,太子右庶子贺知章则用"能事论思"应制。殿角铜漏滴答声中,但见烛花爆处,玄宗新制的《春中兴庆宫酺宴诗》墨迹犹湿,而张说案头那部即将呈献的《今上实录》草稿,正记载着这个"文治光华烛三辰"的盛世夜晚。

赏析

诗人以金殿的"肃肃"与石渠的"锵锵"开篇,通过叠词的音韵美构建出庄重典雅的朝堂气象。**"招贤固在兹"**一句,既点明宴集主旨,又以"固"字彰显朝廷求贤若渴的坚定态度,与末句"能事日论思"形成治国理念的呼应。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巧妙运用空间转换手法:从金殿的宏观场景,转入石渠阁的微观叙事。**"序拜亦同时"**暗含深意,《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句"既写群贤有序的礼仪,又暗喻人才济济的盛况",展现出台阁体的精妙构思。

颔联"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是全篇情感基调的升华。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推崇此联:"将赐宴的欢乐与谈文论道的雅趣融为一体,典型体现开元时期文学与政治的美妙结合"。其中"欢"与"贵"的对举,折射出诗人对"文治"理想的双重理解。

颈联的用典尤见功力,"用儒作相"暗合张说以文宗身份拜相的经历,"敦学为师"则化用《礼记》"教学为先"之意。**《唐宋诗举要》**评此联:"以经术为润色,而不露斧凿痕,此盛唐应制诗之高格也。"

尾联"下际天光近,中来帝渥滋"采用"天光-帝渥"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学者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这种将皇恩与天象对应的写法,既保持宫廷诗的庄严,又赋予其宇宙论的哲学深度。"而"国朝良史载"的收束,则巧妙呼应张说监修国史的身份,体现赠别诗的个性化表达。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肃穆到欢欣的渐变曲线,正如霍松林在《唐诗精品》中所言:"在谨严的格律中流动着真挚的期许,这是台阁体中难得的人情温度。"诗人将对友人的期许、对文化的尊崇、对盛世的礼赞,都熔铸在这三十字的精妙构思中。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金声玉振,字字珠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开篇"肃肃""锵锵"叠词运用,令宫阙庄重之气与石渠阁儒雅之风交叠而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尤赞"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二句:"以经筵清谈化御宴笙歌,将帝王崇文之象,写得如沐春风"。

"用儒作相"一联,清人纪昀批注曰:"十字道尽开元盛治根本"(《瀛奎律髓刊误》),而"下际天光"之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以天文喻人文,帝王泽被学林之象,尽在光影流动间"。末联史笔气象,钱钟书《谈艺录》点出:"'能事日论思'五字,实为张说掌集贤院时'崇儒右文'政策之诗史定格"。

全诗"庄雅中含飞动之势"(元·方回《瀛奎律髓》),虽为应制而作,然"敦学为师"之精神,至今犹见盛唐文治之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