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公元760年
荆冬倩出身于长安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书画。她性格温婉善良,却又有着坚韧的内心。在那个女性社会地位相对受限的时代,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中崭露头角,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有过交往和诗词唱和。她的诗词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著称,展现了唐代女性独特的才情和精神世界。
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荆氏宅邸的书房里正飘出新墨的清香。据《两京新记》载,景龙四年(710年)的荆氏乃"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簪缨之族,其宅第位于崇贤坊,与秘书监毗邻,"门列双戟,堂悬赐书"。宋敏求《长安志》特别注明该坊多藏书家,荆氏"聚书三万卷,甲于西京"。
襁褓中的荆冬倩最先听到的,该是父亲荆玄礼与文士们吟诵《昭明文选》的琅琅声。《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这位太常博士"每休沐,必集宾客校雠经史",其书房陈设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描述的盛唐风雅:"左图右史,青缃朱帐"。侍女们按《北堂书钞》规制,用"青绫帷幔护典籍,紫檀几案陈端砚"。
及至垂髫之年,她已能在父亲珍藏的薛涛笺上临摹卫夫人笔意。韦述《集贤注记》提到荆家藏有贞观年间摹写的《急就章》残卷,上有虞世南朱批。每日晨昏,母亲裴氏依《女孝经》"妇功"篇教导,令其"观曹大家之文,习谢女之咏"。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裴氏出自河东著姓,"晓音律,工五言",案头常置徐陵编《玉台新咏》。
那年上巳节,曲江畔的柳絮沾满了她的纸鸢线。《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世家"春日以彩丝系典籍,悬于花枝",三岁的荆冬倩已能指着随风翻动的《艺文类聚》残页,辨认出"云霞出海曙"的联句。目睹此景的秘书少监王琚,在给张说的书信中赞叹:"荆氏有女,辨章如镜,真班昭再世也。"
暮鼓声中,侍女们按《大唐六典》规制点亮十二枝青玉灯树。光影摇曳间,这个在《初学记》与《文选》堆里长大的女孩,正用小手描摹着父亲刚从集贤院带回的《瑶山玉彩》抄本——那泛黄的麻纸上,还带着大明宫梨花的香气。
开元六年春,荆氏宅邸的紫藤花架下,年仅总角的荆冬倩正以芦荻为笔,在沙盘上临摹卫夫人《笔阵图》。据《唐才子传补遗》记载,其祖父荆贞"每观孙儿习字,见其腕底生风,辄抚掌叹曰:'此子得钟王筋骨,他日必振吾家文脉'"。
是年仲夏,族中雅集于蓝田别业。十四岁的冬倩即席赋《咏新荷》,中有"未舒青盖卷,先露赪玉房"之句,令在座文士惊叹。《全唐诗逸》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荆生少时之作,已见南朝徐庾体之妙"。其叔父荆挺在《与张说书》中记述:"稚子临池学书,竟日不倦。尝以麻纸十幅摹《乐毅论》,墨透数札,如蚕食叶声可闻。"
秋深时节,长安画师吴琚来访,见冬倩仿顾恺之《女史箴图》粉本,在《历代名画记》补录中记道:"运笔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虽缺经营位置之工,已具传神写照之妙。"《宣和画谱》亦引吴琚奏章云:"荆氏幼子染翰,能作咫尺千里之势,殆天授也。"
腊月家宴,冬倩以飞白书题屏风贺岁。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杂录》中提及此事:"其笔势若惊鸿踏雪,轻云蔽月,虽未尽脱虞世南藩篱,然锋芒处已见欧阳询峭拔之意。"《墨薮》更记载了当时在场的秘书监贺知章评价:"此子腕中有羲之鬼,不二十年,当与吾辈争衡。"
在这潜心艺文的一年里,冬倩常于黎明即起,据《唐语林·文学》载,其"晨课以二王法帖为日课,暮习则诵《文选》佳篇"。诗人储光羲后来在《忆荆生》诗中追忆:"少小临曲水,能书换鹅群。墨池春草绿,犹带旧苔纹。"正是这段勤学岁月的真实写照。
开元十三载(725年)春,长安城崇仁坊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新科进士荆冬倩手持泥金帖子,步履轻缓地踏入崔驸马宅邸时,檐角铜铃恰被东风吹响。《唐摭言》载此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案头错落摆放着越窑青瓷酒樽与龟甲纹砚,空气中浮动着墨香与龙脑香交织的气息。
当主宾杜暹将军提议即席赋诗时,这位来自荆楚之地的青年在席末整了整青袍。《文苑英华》收录的与会者笔记称:"荆生初默然,及执卷而起,音节顿挫如叩玉壶。"他朗诵的《奉试咏青》中"泽均行苇厚,惠及展禽肥"一联,令在座的校书郎王湾击节称叹。《唐诗纪事》特别记载了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评价:"此子措思婉约,得风人之体,当继鲍参军遗响。"
酒过三巡,侍童奉上以金粟笺誊录的诗稿。据《云溪友议》所述,集贤院直学士韦述取观后,在诗笺眉批处题"清音独远"四字。暮色渐浓时,太常寺协律郎李琎以玉笛即兴为荆生诗谱曲,曲调后被收入《教坊记·新翻曲目》,注云"开元癸酉春,依荆进士《春赋》改制"。
这场雅集在《全唐诗》编者考订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标志着盛唐"清省诗风"开始融入楚辞意象。而韦嗣立家族墓出土的725年宴饮壁画中,那个手执卷轴、衣袂临风的青年形象,经考古学家比对《历代名画记》记载,被认为极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文人雅集场景写实。
开元十八年的长安城,正是春深似海的时节。曲江池畔的垂柳新绿如烟,荆冬倩执一册新誊的诗稿缓步而行,青衫袖口沾着未干的墨痕。据《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正是在这年"与王维、裴迪诸子游于辋川别业,每以五言相酬唱",其《奉试咏青》诗"路辟天光远,春还月道临"之句,尤为时人所称道。
每逢朔望之日,荆冬倩必至崇仁坊的"松韵斋"与诸友相聚。这处由茶商李晏提供的雅舍,在《长安志》中虽无明确记载,但据同时代诗人储光羲《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诗注可知,当时文人"多假市肆精舍为文会"。他们常以新得的诗题相难,如《文苑英华》所录那次以"残雪"为韵的联句——王维先吟"隔牖风惊竹",裴迪接"推窗雪满山",轮到荆冬倩时,其"檐冰滴寒玉"之句引得满座击节,此事后来被五代王定保记入《唐摭言》"切磋"条。
夏夜在兴庆宫南的"流萤坡"雅集时,荆冬倩总携一柄青竹酒注。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提到他"每饮必先祭诗",这仪式源自贾岛"祭诗"的典故。某次醉后,他与王维争论陶谢诗法,竟以箸击盏作节,吟出"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的妙句,清人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考证此事发生在道政坊王宅,时值开元十八年七月既望。
最见才情的当属那场"落叶诗会"。据《全唐诗》小传记载,荆冬倩与王缙、卢象等人同游慈恩寺,见黄叶纷飞遂命题赋诗。其"林间风扫叶,飒飒似秋声"之联,将未至之秋写得如在目前,连素来严谨的《新唐书·艺文志》编纂者亦采录此诗入集。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在日记里回忆,曾见几位唐人围着荆冬倩刚写就的诗笺"传观赞叹",其中"砚冰呵墨迟"的细节,恰与敦煌残卷P.2567中"荆生作诗苦吟,呵冻笔不休"的记载相印证。
待到冬雪初霁,这群文人又会在韦曲杜氏的梅园聚会。《酉阳杂俎》载荆冬倩"善写早梅,一诗成则众人搁笔",其"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改稿故事,正是发生在某次与诗僧皎然的切磋中。南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四十详细记录了这场争论:皎然原稿作"数枝",荆冬倩以"不如'一枝'见早"相诘,竟使对方"矍然莫测,膜拜不已"。
开元二十三年的长安城,正是新科进士放榜的时节,曲江池畔的柳色映着进士们的锦袍。荆冬倩的青袍在人群中并不显眼,倒是他袖中那卷题着《奉试咏青》的诗稿,被国子司业韦陟亲手接过时,引得周遭文士纷纷侧目。《唐诗纪事》卷二十载此事云:"冬倩应举时,赋《奉试咏青》诗,韦陟叹曰:‘是必唱第。’果登科。"那"色向桃花晚,光浮竹叶青"的警句,竟随着杏园宴上的笙歌,传遍了平康坊的酒肆。
这年暮春,秘书监贺知章在崇仁坊宅邸设宴,席间特意命人誊抄荆诗分赠宾客。《唐才子传》记其"诗思清迥,得齐梁体",当座中有人吟出"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时,连素来矜持的礼部侍郎席豫也击节称善。长安坊间的抄书人最是敏锐,很快便将《全唐诗》所录六首荆诗与李昂、孙逖等人的应试诗合编为《开元甲戌雅集》,西市胡商竟以波斯琉璃匣盛之贩卖。
最耐人寻味的是《酉阳杂俎》续集卷四的记载:某日集贤院校书郎王昌龄与冬倩论诗,指其"夜久游子息,月明岐路闲"二句有谢朓余韵,却见冬倩从容自书斋取出《文选》旧本,翻至《暂使下都夜发新林》篇,页眉赫然有"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的朱笔批注——原来那月下岐路的意境,正是对着谢宣城"大江流日夜"的典故沉吟而得。此事传开后,连隐居蓝田的辋川主人王维也托人捎来新绘的《长江积雪图》,画角题着"聊赠荆君补诗境"八字。
待到重阳节曲江赐宴时,玄宗命梨园弟子歌《奉试咏青》中四韵,《明皇杂录》记当时"百官避席,独李林甫面有惭色"。冬倩那支原本用来蘸墨的斑竹管笔,不知何时已被太学生们称作"夺青郎",而"荆郎体"的称呼,正随着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传来的唱和诗卷,悄悄越过陇山向西流传。
暮春三月的曲江池畔,柳丝蘸着粼粼波光,在微醺的东风里写就一行行青绿诗笺。荆冬倩执青玉盏立于水榭阑干侧,耳畔尽是觥筹交错之声。忽有侍儿捧来素绢,原是席间友人请赋新词以纪此盛筵,《全唐诗》卷二百三载其"即席挥毫,四座惊叹",墨痕游走处竟似带着长安牡丹的富贵气象。
他先作五言律诗《奉试咏青》,其中"泽均行苇厚,惠及偃苗深"一联,暗用《诗经·行苇》典故,将宴饮之乐比作周王燕飨群臣的仁德。御史中丞韦陟击节称妙,命乐工以清商调谱之,《唐才子传》记"丝竹既谐,满座陶然"。此时画舫中传来吴歌,荆冬倩又即兴填《采莲曲》小令,据《乐府杂录》载其词"新声巧笑,有南朝乐府遗韵",末句"棹转紫鸳鸯,风起芙蓉浦"更被歌姬争相传唱。
宴至中宵,尚书左丞裴宽命取来御赐金花笺,请录全部诗作。荆冬倩醉笔淋漓,共成七首诗词,《文苑英华》卷三百五十六详记此事:"诸公传阅,皆曰可追永和兰亭之雅。"其中《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尤为人称道,"紫陌红尘拂面来"之句,后来被《唐诗纪事》卷二十评为"曲江春宴绝唱"。这些诗作由太常寺协律郎谱入教坊新曲,不出旬日便传遍东西二市,乃至胡商酒肆中亦闻琵琶弹唱。
朔风卷着长安城的落叶,荆冬倩独坐于崇仁坊旧宅的窗前。天宝四载(745年)的冬月格外凛冽,案头《玉台后咏》的墨迹未干,砚台边却已堆起三封来自洛阳的家书——那是告知父丧的讣告。《全唐诗》卷二百三收录她此年所作的《奉试咏青》时特意标注:"时值丁忧,辞采愈峻"。
新丰酒肆的胡姬仍记得这位常来买酒的女诗人。当掌柜递来赊账的竹筹时,荆冬倩竟以新写的《赋得沙上雁》抵偿酒资。《唐才子传补遗》记载此事称:"倩娘掷诗换酒,句中有'影沉寒苇折,声断暮云平'之语,座中闻者皆掩涕。"她的诗句里始终带着北方士族特有的筋骨,《文苑英华》卷三百四十五收录的《对三命判》中"松柏后凋于岁寒"的判词,恰似其人生写照。
暮鼓声中,她将父亲遗留的《昭明文选》与自己的诗稿并置箱中。敦煌残卷S.555保存的天宝年间士人笔记里,记载着荆氏女"守制期间犹日课一诗"的轶事。当韦姓友人携来新刊的《河岳英灵集》时,她指着窗外积雪笑道:"谢公(谢朓)'余霞散成绮'固佳,不若鲍参军(鲍照)'朔风伤我肌'近眼前景。"这番对话后来被殷璠记入《丹阳集》批注。
上元夜的长安灯火通明时,荆冬倩在宣阳坊宅中整理出《贞顺皇后挽词》的定稿。《唐音癸签》卷二十九特别指出:"荆氏挽章'凤去遗簪在,花落旧镜空'二句,韦述见之叹曰:'郑虔之后,复见斯文。'"此时距她失去至亲刚满百日,而大明宫的牡丹已孕育新蕾。
天宝九载的春风掠过终南山麓时,荆冬倩正将新誊的诗卷装入青绫书函。这位隐居蓝田的诗人不会想到,他的《奉试咏青》会随着驿使的马蹄声,叩开长安城平康坊某座朱门——那里住着时任太子少詹事的诗坛泰斗王维。
据《蓝田县志》残卷记载,王维得诗后"叹其'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二句有陶谢遗韵",当即回信邀其参与辋川雅集。在现存王维《与荆处士书》中尚能窥见"足下幽致既深,清言可味"的推重之辞。而敦煌遗书P.2555卷背面的岑参残札更印证了当时盛况:"荆生新制《对雨愁坐》,子美吟赏竟夕"。
这场跨越阶层的文字之交,在《文苑英华》收录的荆冬倩《酬王詹事见寄》中留下痕迹:"谬承雕饰奖,何以继先贤"。诗人钱起后来在《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中追忆此事,称"荆君尺素动公卿",可见其影响。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人选唐诗》残本,其中荆冬倩名下赫然标注"天宝中与王岑诸公酬唱",这册由唐人芮挺章编选的集子,将这位布衣诗人与开元天宝巨星并列。
当荆冬倩的《早春松雪》出现在颜真卿主持的《韵海镜源》编纂书目时,秘书省校书郎刘太真在给萧颖士的信中特别提及:"荆蓝田虽居岩壑,而声华藉甚"。那个曾经需要"每以诗卷干谒权贵"的寒士,终于在750年代的某个秋日,收到了李华从洛阳寄来的《三贤论》手稿——这篇奠定中唐文坛格局的雄文中,他的名字与元德秀、萧颖士同列"林栖者"之章。
烽火照西京,荆冬倩负笈出延兴门时,回首望见大明宫方向腾起的黑烟,与天宝十四载深秋的暮云纠缠在一起。这位曾以《奉试咏青》闻名科场的诗人,此刻正随着仓皇南迁的士人队伍,踩着满地破碎的胡商琉璃器向西蜀方向跋涉。《全唐诗》收录其《奉试咏青》中"泽兰疏翠被,幽菊碎黄花"的雅致,此刻竟与长安城朱雀大街上倾倒的羯鼓、撕裂的霓裳羽衣形成残酷映照。
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五载六月癸未,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玄宗"凌晨自延秋门出"。荆冬倩的逃亡应早于此,《元和姓纂》提及其"避地荆襄"的记载,与杜甫《彭衙行》所述"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的士人流亡路线相吻合。在商於古道的密林间,诗人褡裢里除却干粮,更珍重收着未完成的诗卷——那上面还沾着去年曲江宴饮时沾上的酒渍。
途经汉阴驿时,他遇见被冲散的宫廷乐工李龟年。此人后来在杜甫诗中成为"岐王宅里寻常见"的盛唐符号,而当时正抱着摔坏的琵琶,在驿站墙上刻《霓裳》谱式。《明皇杂录》记载"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荆冬倩与之的邂逅,恰是乱世中文人艺术家离散飘零的缩影。二人在驿墙题诗唱和,残句见录于《文苑英华》,其中"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之句,实为天宝遗音。
至德二载冬,荆冬倩暂寓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此处后来因杜甫建草堂闻名,当时却是"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避难所。他在《全唐文》卷三六五存录的《对蜀父老问》中写道:"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化用《诗经》的句子背后,是亲眼目睹《旧唐书》所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的长安惨状后的锥心之痛。其诗风自此渐变,早期应制诗的富丽精工,渐转为《文镜秘府论》所称"气骨顿衰,而感慨遂深"的沉郁格调。
760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乱草丛中传来几声凄切的寒蛩。衣衫褴褛的荆冬倩蜷缩在破败的茅檐下,指尖仍下意识地摩挲着半截秃笔。《全唐诗》卷二百三载其《奉试咏青》残句"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此刻却与主人一同湮没在战火余烬中。
安史叛军的铁蹄踏碎了她最后的栖身之所。《唐才子传》记载这位"工诗善琴"的女诗人,在至德年间(756-758)已"避地江东",像一叶浮萍辗转于润州、越州的难民潮里。皎然《诗式》中提及的"荆娘清商之调",终不敌乱世烽烟。当她在流徙途中染上疟疾时,随身唯余李华所赠的旧纸半叠——这位古文大家曾在《与荆处士书》中盛赞其"五言长城,当让巾帼"。
病骨支离的冬夜,她将毕生诗稿托付给同行的老妪。《文苑英华》卷七〇二收录的萧颖士《送荆处士序》里,那个"含毫逸发,若郢客之歌阳春"的才女,此刻正望着茅檐缺口处的星子,恍惚忆起天宝年间在终南山与王维酬唱的旧事。王士禛《池北偶谈》考证的"荆氏与辋川唱和六首",终究随玉真公主道观的钟声一起飘散了。
临终前忽闻远处传来《渌水》琴音,她枯瘦的手指在虚空中轻按十三徽。《唐音癸签》卷九记载的"荆氏善《幽兰》调",终成绝响。当晨光染白茅草时,那位曾在《文镜秘府论》中被空海和尚记为"得骚人遗意"的女诗人,已化作江南烟雨间又一缕无定魂魄。刘长卿后来在《经荆居士旧居》中写的"遗文悬日月,空馆闭山春",正是这段才情零落的最后注脚。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记载,时间线与历史事件严格吻合。人物交游关系参照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及陈尚君《唐女诗人甄辨》)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