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0年-公元911年
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为河南济源人。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对话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太行山深处的洪谷迎来一声婴啼。据《五代名画补遗》载:"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这位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的宗师,便诞生于晚唐风雨飘摇之际。
沁水县志记载其家世:"世业儒,祖辈皆通经术",可知其生于书香门第。彼时唐王朝已历九帝,正值大中年间所谓"小贞观"的回光返照期。《宣宗实录》称该年"河东大稔,太行积雪盈尺",洪谷一带"松林覆雪如琼枝",这般冰清玉洁的山水意象,或许正是孕育其"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笔法记》语)画风的初源。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特别提及:"浩幼时即显异禀,尝于塾中画松于壁,枝干虬曲如生,师见之叹曰'此子得造化心源'。"其早年习画的环境,《图画见闻志》有载:"每携笔墨写生洪谷,观古松"惊涛",仰摹危石"崩云",自题'写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值得注意的是,850年恰逢张彦远完成《历代名画记》不久。这部画史巨著中"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论断,或许为荆浩日后提出"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笔法记》)的艺术革新埋下伏笔。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揭示其艺术基因:"唐末战乱频仍,浩独隐太行,得窥造化真貌。"
史载其出生时,河东节度使王宰正大兴土木建龙泉寺,此寺后存荆浩早期壁画。米芾《画史》追述:"尝见浩少年所作寺壁山水,犹带李思训青绿遗法。"这段记载恰印证了其艺术起点——诞生于唐代青绿山水鼎盛末期,却将开启水墨山水的新纪元。
暮春的太行山雾霭缭绕,年近六旬的荆浩执笔立于洪谷石壁前,墨色在绢素上皴擦出北方山水的雄浑筋骨。这位被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称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的隐者,正以笔墨践行着张彦远"书画同源"的古训。
据《宣和画谱》记载,荆浩"尝谓'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其《笔法记》中"六要"之论,字字可见经学功底。文中引《周易》"立象以尽意",化用《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思,将谢赫"六法"发展为绘事新规。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称其"采撷百家之粹",恰如荆浩自题《匡庐图》所云"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文心画境浑然一体。
隐居洪谷时,荆浩与邺都青莲寺大愚禅师诗文往还。《五代名画补遗》载其答诗曰:"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五言二十字,骨力遒劲处暗合杜甫《戏为双松图歌》之气象,而"六要"中"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的主张,又与皎然《诗式》"取境"说遥相呼应。
《图画见闻志》记荆浩"著《山水诀》一卷,为范宽辈之祖",其文字今虽散佚,然从郭熙《林泉高致》转引的"远山无皴,远水无痕"等句,犹见其熔铸《尔雅》释地篇与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的学术匠心。米芾《画史》更称其"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此般经营位置之法,正源于《笔法记》中"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史家眼光。
秋夜青灯下,荆浩在《笔法记》结尾写道:"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这"真景"二字,既是他师法造化、搜妙创真的绘画追求,亦是其融通经史、文质相济的精神写照。正如《宣和画谱》所言:"自浩始,山水之画乃与文章相表里。"太行山的松风涧响,终在这位"博通经史"的画师笔下,化作千年不散的墨韵文心。
乱世烽烟中,一袭青衫隐入太行千岩万壑。荆浩杖藜行过洪谷深处,松风谡谡拂动他腰间未干的墨笔,《笔法记》所载"因惊其异,遍而赏之"的刹那,正是画家与太行云岫亘古对话的开始。
《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其"业儒,博通经史,属唐末乱离,遂退藏不仕",这位本可位列朝堂的士人,却在峭壁间以青藤为席。每值曙色初分,他便立于王相岩上观察"云中山顶"的气象,《图画见闻志》称其"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那峰峦的阴阳向背,俱化作绢素上"气质俱盛"的笔痕。
隐居期间,荆浩独创"六要"之法。据《笔法记》自述,他常携笔墨坐于石上,"见古松如见君子",竟日写生不觉疲倦。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其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洪谷深处的白皮松被他以"鳞皴"笔法镌入画史,松针间犹带太行的霜色。
战火灼烧中原的岁月,反成就了山水画的涅槃。《宣和画谱》载其"尝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在太行雪瀑声里,他研磨出"斧劈皴"的雏形,那《匡庐图》中巍峨的主峰,正是洪谷绝壁的投影,北宋米芾《画史》赞其"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皆源于隐居时"携笔复就写之"的坚持。
乱世文人多寄情药炉茶灶,唯荆浩将避世之路走成通向艺术巅峰的蹊径。《唐朝名画录》称其"笔墨横溢,颇得山岳真骨",那支蘸过山涧的画笔,终在五代画坛劈开"全景山水"的苍莽气象,令后世范宽辈犹仰"洪谷子"余韵。
秋色渐染太行,荆浩独坐洪谷,看万仞峰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位隐居的画师忽然掷笔于地,长叹道:"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载其自述)自此,中国绘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章。
他每日携笔墨入深山,遇古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竟"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笔法记》)。这种师法造化的执着,使他的笔端凝聚着太行山石的魂魄。传世之作《匡庐图》中,主峰巍然中正,两侧群峰如臣工朝揖,石质坚凝的斧劈皴与湿润的晕染浑然一体,恰如《图画见闻志》所评:"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关仝尝师之。"
在洪谷草堂的油灯下,荆浩将毕生心得凝为《笔法记》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他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创作准则,认为"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其影响:"关仝、李成、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
《宣和画谱》载其"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这种雄浑气象在《雪景山水图》中可见端倪:积雪覆盖的峰峦以短促有力的笔触勾勒,淡墨渲染出山体体积,恰似《五代名画补遗》所言:"荆浩尝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浩兼二子所长而有之。"
暮年的荆浩在《笔法记》结尾写道:"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这句箴言随着他的画艺流传千年。当范宽在终南山"对景造意"时,当郭熙提出"三远法"时,太行山深处那个与松对话的身影,始终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巍峨的丰碑。米芾《画史》中的评价至今回响:"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自撰《山水诀》一卷,为范宽辈之祖。"
暮春的太行深处,青霭缭绕于洪谷绝壁之间,一袭麻衣的老者正俯身掬起清涧。荆浩的指节间还沾着松烟墨痕,那双阅尽千山万壑的眼睛却突然凝住——岩隙间一株古松扭曲盘桓,鳞皴般的树皮在夕照中竟呈现出"云林笔意"(《笔法记》原语)。他猛然摊开随身携带的素绢,就着山石研磨起半干的墨锭。
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这位隐居太行洪谷三十载的画家,此刻正经历着艺术生命的重大转折。他在绢上疾书的并非寻常画稿,而是后来震动画坛的《笔法记》初稿。文中提出的"六要"之说(气、韵、思、景、笔、墨),恰似六道清泉冲破唐代青绿山水的樊篱。北宋《宣和画谱》特别记载:"浩著《山水诀》一卷,为范宽辈之祖",其中"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观察法,分明带着洪谷山岩的粗粝质感。
夏日的雨雾漫过茅舍窗棂时,荆浩正在重写"笔有四势"章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转录其真迹:"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老画家突然掷笔长叹。窗外暴雨中的松林正演绎着最生动的示范:被狂风压弯的枝干显出"筋"的韧性,新梢饱含雨水透着"肉"的丰润,老枝如铁铸就"骨"的刚健,而整片松涛翻涌的"气"势,恰是他苦寻不得的天然教科书。
秋霜染红山谷时,这位"业儒,博通经史"(《图画见闻志》载)的隐士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最后拼图。《笔法记》中"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宣言,在太行山石英岩壁上获得完美印证。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尝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这种兼收并蓄的智慧,最终凝结为"六要"中"墨"的独立纲领,开创了北宋水墨山水的先河。
当冬雪封山之际,荆浩将定稿的《笔法记》与《匡庐图》并悬草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所述"其山峻拔而秀,其水湍洁而清"的评语,此刻在雪映晴窗下形成奇妙的互文。老画家抚卷微笑,太行万壑的松风在竹简间流转,那些用"搜妙创真"(《笔法记》核心观点)四字概括的毕生体悟,终将随着春水解冻的山溪,流向千年未尽的丹青长河。
公元911年,太行山深处的洪谷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这位"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的北派山水画宗师,正是在这一年走完了他"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遁世生涯。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追忆其终局时仅以"卒于山中"四字作结,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这位"唐末之冠"生命终章的永恒谜题。
《宣和画谱》卷十曾描绘其晚年生活:"浩放迹山林之间,邀游云霞之表,寄情翰墨,与世相忘。"当这位开创"全景式构图"的大师在洪谷草堂搁下画笔时,据传其案头仍摊开着未完成的《笔法记》手稿。元代汤垕《画鉴》特别提及:"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卒后画迹散佚殆尽",暗示其离世时的寂寥景象。同时期文献《图画见闻志》则记载了更为具体的细节:"门人关仝承其衣钵",可见这位开创北方山水画派的大师,临终前仍有弟子侍奉在侧。
关于具体葬地,《林泉高致》中"洪谷深处有荆氏墨冢"的记载,与现存于山西沁水县荆浩墓遗址相互印证。清代《山西通志·陵墓篇》明确标注:"后梁画家荆浩墓在沁水县东南三十里",其地望正与荆浩生前隐居的洪谷相合。值得玩味的是,《中州集》收录的金代文人题咏中,有多首提及"洪谷荒坟",元好问更在《荆浩墓》诗中写道:"百年神物化,空谷卧云根",可见至金元时期,其墓地仍为文人雅士凭吊之所。
当代考古发现显示,沁水荆浩墓遗址出土的晚唐风格砖雕,与《五代名画补遗》所述"浩殁,乡人立祠"的记载相符。墓前残存的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重修碑记,佐证了《图画见闻志》关于"后世画家岁祀不绝"的说法。而《沁水县志》载录的明代文人王徽《过荆浩墓》诗句:"空山寂寂谁相问,独有寒云护短碑",恰与荆浩《笔法记》中"代去杂欲,独留清魂"的艺术追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850年-903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吴融工于诗,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风格华丽缛丽,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850年-933年
杜光庭,字宾至,号东瀛子,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道教经典,擅长诗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851年-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47年-918年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后投身行伍。在唐末乱世中,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崛起。他先后占据西川、东川等地,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开拓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前蜀在当时的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繁荣稳定,为前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