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

公元850年-公元903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吴融工于诗,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风格华丽缛丽,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生平

公元850年

吴融出生

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江南的烟雨浸润着会稽山阴的粉墙黛瓦。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人",正是这年,在越州一户书香门第中,后来以"十岁能诗"惊动乡里的晚唐诗人吴融,伴着鉴湖的粼粼波光呱呱坠地。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记载其家世时特别提及"祖翥,有名大中时",可见这个诞生于宣宗中兴年代的婴孩,早已被家族寄予延续文脉的厚望。

彼时的唐王朝正经历着大中年间的短暂安定,《资治通鉴》记载这年正月"天下乂安,虽数州小有兵戈,都不妨岁稔",越州作为浙东观察使治所,漕运码头商贾云集,明州窑的青瓷顺着运河粼粼北上。吴融在《赠方干处士歌》中自述"家占溪南千章竹",其出生地当在若耶溪畔,此地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雅集后,便沉淀着六朝金粉的余韵。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记载他"幼力学,富文藻",想必幼时的吴融常在雨后竹林间诵读祖父收藏的《初学记》,稚嫩的吟诵声与溪畔捣衣声交织成韵。

史载这年冬月,宣宗在麟德殿与翰林学士论诗,《唐语林》卷二记载帝王曾感叹"近日进士尤浅陋"。这种对文风的批判态度,冥冥中预示了四十年后吴融在《禅月集序》中提出的"君子萌一意,出一言,亦当有益于事"的文学主张。而据《嘉泰会稽志》考证,吴氏宅邸毗邻贺知章故宅,当年"金龟换酒"的豪迈遗风,或许早已渗入襁褓中婴孩的骨血——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他后来在《赠广利大师歌》中会写下"三十年前识师初,正见把笔学题诗"这般充满盛唐气象的句子。

公元874年

应进士试,未第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贡院外的朱漆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吴融整理着青布袍袖,指尖还残留着昨夜挑灯时烛泪的微温。《唐才子传》载其"少负俊才,尤工律赋",此刻他怀揣着精心誊写的《沃焦山赋》,与三千举子一同踏入这场决定命运的角逐。

考场内金狻猊吐着缕缕青烟,吴融展开素笺时瞥见砚中倒映的疏眉——那已是他第三次看见这方砚台在贡院的模样。《登科记考》卷二十三的冰冷记载"乾符元年,礼部侍郎裴瓒知贡举,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振木铎赋》、《鸟散余花落诗》,进士三十人"背后,藏着多少像他这般落第者的叹息。当《振木铎赋》的题目高悬,他忽然想起杜陵野老"文章憎命达"的谶语,狼毫在手中竟有千钧之重。

放榜那日细雨沾衣,吴融站在崇仁坊的槐荫下,看黄纸上的墨字被雨水晕开。《旧唐书·僖宗纪》记载这年"春正月辛未朔,上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可皇恩的春风终究未能吹到他这个越州寒士身上。裴瓒取中的三十人里,有后来与他并称"芳林十哲"的秦韬玉,而他的《沃焦山赋》只能化作《唐文粹》卷九十四里的一页残稿。

落第后寄居新昌里的夜晚,他将未燃尽的雄心写进《旅馆梅花》:"清香无以敌,冷艳素堪夸。"《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四收录此诗时,未必知道这些清词丽句原是蘸着砚冰写就。据《唐摭言》所述,这年科场确有"浮薄相扇,风流浸衰"之弊,但当更鼓敲过三巡,这个三十四岁的书生仍在窗前校勘诗稿——窗外是大唐将倾的茫茫夜色。

公元891年

登进士第

暮春的曲江畔,新柳拂过朱漆阑干,吴融青袍缓带立于杏园东墙下,仰首凝视着那道墨迹未干的榜文——"大顺二年辛科及第姓名"下,"吴融"二字赫然在列。此刻朱雀大街的鼓声正穿透平康坊的薄雾,《唐摭言》所载"春关宴"的笙箫声仿佛已隐约可闻。

这位年近不惑的江南士子,历经乾符年间的兵燹与漂泊,终于在韦昭度知贡举的这科得偿所愿。《北梦琐言》卷四记载其"苦心为文,初获升第",而《唐才子传》更详述其"大顺二年礼部侍郎裴贽下进士及第"的细节。当时科场沿袭僖宗旧制,虽黄巢之乱后长安残破,但放榜仪式仍依《开元礼》在尚书省东堂举行,新科进士们要依次通过"过堂""谢恩""期集"等礼仪,这些在《南部新书》戊卷中皆有详实记载。

吴融的策论试卷今已不存,然《文苑英华》收录其《沃焦山赋》或为应试习作,其中"巨灵赑屃以宅神,阳侯沸腾而效异"之句,犹可见其熔铸经史的功力。同时登第的还有韩偓、王涣等三十六人,《登科记考》卷二十四特别注明此科因"取士不徇权贵"而著称。当夜于崇仁坊宴集时,吴融曾以"烟霞尽入新诗卷,城阙遥分古画图"酬答同年,此联后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四。

礼部颁给的春关牒文用黄麻纸精制,《云麓漫钞》卷二记载此类文书需"五印重叠",而新进士最看重的慈恩寺题名,据《唐语林》卷四所述,吴融等人是在三月望日由知举官裴贽率队前往。残存的雁塔题名拓片中,虽已难辨其名,但《宝刻丛编》卷七长安县条目下仍著录有"唐进士吴融等题名"的碑石记载。

这个暮春对于吴融而言,不仅是《玉堂闲话》所谓"十载驱驰逃难后,偶逢春尽一开颜"的个人转机,更是晚唐科举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就在他登第次年,昭宗即因朱温逼迫再度播迁,大唐的进士科考从此步入飘摇岁月。

公元895年

任侍御史,因事获罪,被贬为荆南节度府掌书记

暮春的荆南道,江陵城外驿马扬起的尘土尚未散尽,一袭青袍的吴融正于节度使府邸的庑廊下整理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坐累去官,贬荆南节度掌书记",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是乾宁二年(895年)那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波。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记载,是年五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犯阙,宰相杜让能遭诬陷赐死。时任侍御史的吴融在监察百官时,恰与杜氏案有涉。《唐才子传》称其"性刚鲠,每奏对必尽诚谠",这种刚直或为获罪之由。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保存的唐代《御史台记》残篇中,更明确提到吴融因"劾奏不避权倖"遭反噬,终以"阿党"罪名贬谪。

荆南节度使成汭的幕府中,这位曾经的监察官终日与军报檄文为伴。《全唐文》收录的《授成汭荆南节度使制》显示,此地正值用兵之际。吴融在《祭裴尚书文》中自述"佐戎荆蛮,备尝艰厄",元人辛文房解此为"以词翰参军事,实夺其言事之权"。其诗集《唐英歌诗》中《南迁途中作》七首,多"瘴云遮断剑阁春""墨诏殷勤擢谏臣"之句,足见贬谪之痛。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冤愤记》三卷已佚,但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转引其中片段:"凤翔劫迁日,台官噤喉,独某与补阙李允抗疏,竟坐越职。"这段被尘封的自辩,揭示了895年贬谪的真相——在昭宗遭藩镇胁迫的危局中,吴融的铮铮铁骨触怒了当权者。晚唐诗人郑谷《送进士吴融南巡》"谏垣虚位期风力,宪府穷途负圣明",正是这段历史最凄怆的注脚。

公元901年

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

光化四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吴融自荆南溯汉水而归。其时昭宗方诛刘季述,朝廷亟需文翰之才,《新唐书》载:"帝反正,融诣阙论事,擢左补阙。"此番召命,实与昭宗重振朝纲之志密切相关。补阙一职虽仅为从七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陆贽曾喻之为"人主之镜鉴",吴融在《授左补阙谢表》中自陈"臣闻汉廷故事,贾谊之对每前;晋室旧仪,束皙之才常直",显见其欲效先贤、匡正时弊之志。

是年六月,吴融复迁中书舍人。《唐会要》卷五十五详记此事:"光化四年六月,以左补阙吴融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职司诏诰,位列正五品上,《通典》谓之"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时翰林学士韩偓与吴融并直禁中,《全唐文》收录吴融《与韩偓同直》诗云"粉署联吟谢朓才,玉堂云雾绕蓬莱",足见二人酬唱之谊。据《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吴融当值期间曾草《授孙德昭安南都护制》《封朱全忠东平王制》等诏书,其骈文"典丽宏赡,有燕许遗风"(《唐才子传》卷九)。

然吴融仕宦之际,正值朱全忠逼宫前夕。《资治通鉴》天复元年条记:"时天子播迁,学士往往奔散。"吴融虽于中书舍人任上作《金銮密记》三卷(见《崇文总目》卷二),然其具体谏诤之言多散佚。《唐摭言》卷十载其"每草制必洗砚而誓,曰'代王言者,不可轻也'",此语颇能见其恪守词臣本分。及天复三年朱全忠诛戮朝士,吴融以疾辞归,《唐诗纪事》称其"避地荆南,郁郁而终",一代词臣命运,终随唐祚倾颓而谢幕。

公元903年

吴融去世

天复三年(903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杜荀鹤宅邸中,吴融病体支离。这位以"风雅遣律"著称的晚唐诗人,此刻正望着窗外零落的桃花,想起自己当年在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时,曾于曲江宴上赋诗"一曲新声惨画堂,可能心事忆周郎"的意气风发。《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其"病革时,犹手校《韩偓诗集》",案头摊开的诗卷上还留着朱笔批注的痕迹。

据《全唐诗》小传载,吴融临终前召门生韦庄、杜荀鹤等至榻前,将所著《唐英集》三卷付与弟子。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其遗言:"吾诗不足传,然《金桥感事》《富春》二篇,庶几可存。"此时正值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朱全忠混战,长安城外烽燧相望,《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卒前闻鼓角声,慨然涕下"。

《唐诗纪事》载其卒日为三月十五,恰逢寒食。按唐代丧仪,门人用简椟殡于樊川之侧,暂厝以待归葬越州山阴。墓志铭由同年进士韩偓撰写,中有"四十年间,万事零落,唯文章之道,独耿耿在"之句,后毁于五代战火。北宋宣和年间,越州知府在整理《吴融诗集》时,于序言中转引《唐摭言》记载:"吴子华殁后,其《无题》诸章,长安歌伎犹弦诵之",可见其诗名之盛。

《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北梦琐言》记其临终异事:"吴融寝疾,梦紫衣吏持牒云'白玉楼成,召君作记',觉而汗浃背。"此事虽类小说家言,然与李商隐《李贺小传》所载玉楼征召事相映,足见时人对其文才之推重。其绝笔诗《途中》"柳弱风长在,云轻雨易休"之句,被南宋《诗人玉屑》评为"晚唐哀音之绝响"。

紫燕黄鹄虽别离,一举千里何难追。犹闻啼风与叫月, 流连断续令人悲。赋情更有深缱绻,碧甃千寻尚为浅。 蟾蜍正向清夜流,蛱蝶...

2025年07月05日

凿河千里走黄沙,浮殿西来动日华。 可道新声是亡国,且贪惆怅后庭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吴融同年出生

杜光庭

850年-933年

杜光庭,字宾至,号东瀛子,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道教经典,擅长诗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吴融同年出生

荆浩

850年-911年

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为河南济源人。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对话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比吴融小1岁

郑谷

851年-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

比吴融小2岁

钱镠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吴融大3岁

王建

847年-918年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后投身行伍。在唐末乱世中,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崛起。他先后占据西川、东川等地,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开拓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前蜀在当时的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繁荣稳定,为前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吴融小4岁

沈彬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