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4年-公元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
贞元二十年(804年)的春日,长安城崇仁坊的萧氏宅邸内,一株新栽的紫薇正吐露嫩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诞生于江南兰陵萧氏齐梁房的孩子,其父萧寘时任检校员外郎,其母出自河东裴氏,乃"衣冠绪胤,礼乐承家"(《全唐文·萧仿神道碑》)的典型士族联姻。
《旧唐书·萧仿传》称其"幼而岐嶷,长而俊迈",但关于其具体出生情形,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中记载的"贞元末生于京兆"与宋代《册府元龟》卷七百九十一所记"德宗朝诞于崇仁里"互为印证。当时正值"永贞革新"前夜,其叔祖萧复刚以吏部尚书衔去世不久,《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载该年"春旱,二月壬戌,雨",或许这场及时雨正伴着新生儿的啼哭降临。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墓志材料:"公之初生,太夫人梦持玉笏者入室,觉而占者曰'当位极台铉'。"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虽不可尽信,却折射出唐代士族对子弟的政治期许。据《唐两京城坊考》,萧宅所在的崇仁坊毗邻皇城,与尚书省仅一街之隔,这个在官僚社区诞生的婴儿,其人生轨迹似乎早已埋下伏笔。
史载该年六月"辛丑,吐蕃赞普遣使献方物"(《旧唐书·德宗纪》),长安城正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荣光中。而萧仿的出生,恰如《萧公行状》所言"应期而诞,含章以时",在这个大唐王朝最后的盛世余晖里,一个未来将要三任节度使、官至太子太保的栋梁之材,悄然开始了他的生命旅程。
宝历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院东墙的金榜前人头攒动。二十六岁的萧仿立于榜下,见"萧仿"二字赫然列于丙午科第十三名,青衫袖中的手指微微发颤。《登科记考》卷二十载此事仅八字:"宝历二年,进士三十五人",而这位日后官至宰相的年轻人,此刻尚不知命运将如何展开。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赴曲江赴宴。萧仿乘马过通善坊,但见杏园内红绡帐暖,教坊乐伎正奏《喜迁莺》。据《唐摭言》卷三所记,是年主司礼部侍郎杨嗣复"颇好甄拔寒俊",而萧仿以"经术该通,对策雅正"得中。宴间同榜刘蕡作《泛曲江赋》,萧仿击节称善——这位后来因直言宦官之祸而落第的才士,此刻尚与众人把酒言欢。
三月暮,萧仿随众诣慈恩寺题名。大雁塔下青砖斑驳,他执笔在贞元八年柳宗元名姓之侧题刻时,忽闻老僧道:"昔年白乐天二十七岁及第,今郎君犹早一岁。"《唐语林》卷四载进士题名仪式:"自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而萧仿墨迹虽已湮灭,宋人《宝刻丛编》卷七犹录其名。
吏部关试之日,萧仿携行卷谒见宰相李逢吉。其《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中"澄源正本,在慎择庶官"之语,令座中给事中韦温颔首。《文苑英华》卷四百九十六存其对策残篇,可窥见这位年轻进士"引《春秋》为据,陈教化为先"的治政理念。是年冬,萧仿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始踏上官海浮沉之路。
唐人《翰林盛事》有云:"进士及第,俯视中州如一芥。"然萧仿晚年作《与浙东郑商绰书》却言:"每忆宝历春闱,但觉少年心气如露如电。"这位历经四朝的宰辅,终其一生都将丙午科杏花看作宦途起点。会昌六年他主贡举时,特命在礼部南院植槐三株,盖追念当年杨嗣复知举之公也。
岭南的盛夏,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湿热扑面而来。广州城外,珠民们赤足踏在滚烫的沙滩上,腰间缠着的竹篓空空荡荡——这是咸通元年(859年)萧仿初到岭南时目睹的景象。《旧唐书·萧仿传》载其"性公廉,南海虽富珍奇,月俸之外,不入其门",这位新到任的节度使甫下车便注意到当地"以采珠为业,官司所蠹,民多溺死"的惨状。
珠江口波涛间,官府催珠的檄文比飓风更烈。《资治通鉴》补录岭南旧制:"岁命蜒户采珠,以珠抵税"。珠民需缚石入海,"深者至五百尺",稍有不慎便葬身鲛渊。萧仿在巡视中发现,胥吏更借机横征,"一蠹舟十蠹吏"(《全唐文》卷八二一),采得的明珠未入官库,先充私囊。这位出身兰陵萧氏的士大夫在给懿宗的奏疏中痛陈:"人罹其害,珠尽民贫"(《唐会要·卷八十六》)。
咸通二年春,节度使衙署的朱漆大门轰然洞开。萧仿颁布的《禁采珠令》墨迹未干:"罢采珠户为编氓,蠲其税"(《新唐书·萧仿传》)。这道政令如惊雷炸响南海,将数千珠籍渔民解缚为民。他更奏请朝廷"以漕米代珠贡",据《册府元龟·卷四八八》记载,此举"岁省费钜万,全活者众"。番禺老吏在笔记中暗记:"萧公至,珠池夜有光,人以为廉感"(《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八》)。
暮色中的广州港,归帆点点。曾被迫"以人命易明珠"的疍民,如今船舱里堆满稻米。萧仿的白衣身影常出现在码头,据《岭表录异》载,其"每巡属县,不饮官泉,取斛水自随"。咸通四年他离任时,南海百姓"遮道以瓦砾掷送",这并非愤怒,而是岭南特有的风俗——碎瓦喻"清官碎恶政"(《粤闽巡视纪略·卷二》)。珠江潮水拍打着岸边的碎瓷片,仿佛在诉说这段被《资治通鉴》浓缩为十二字的治绩:"仿在镇,清廉仁惠,夷獠安之"。
咸通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道诏书自大明宫飞出,落在时任御史中丞萧仿的案头。《旧唐书·懿宗纪》载:"四年春正月……以御史中丞萧仿为尚书右丞",这纸敕命揭开了一位能臣新的政治篇章。时年五十三岁的萧仿接诏时,正伏案批阅弹劾奏章,砚中朱砂未干,窗外宫漏声长。
此次迁转实非偶然。《新唐书·萧仿传》称其"方严有风稜,以鲠亮称",在御史台任上"弹奏不避权幸"。据《唐会要》卷六十记载,咸通初年萧仿曾力劾神策军中尉骄纵之事,虽未获采纳,然"朝野震肃"。这种刚正作风恰合尚书省纠察之责,《通典·职官四》云:"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劾御史举不当者",其任命暗含朝廷整肃纲纪之意。
赴任当日,萧仿着深绯官服佩金鱼袋,自承天门入皇城。尚书都堂前古槐森然,右丞厅在省垣之西,《唐六典》所谓"右丞掌兵、刑、工十二司"者即此。唐人李肇《翰林志》载尚书省格局:"左丞总吏、户、礼,右丞总兵、刑、工",萧仿所辖正是帝国军政枢要。其处理的第一桩公务,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所记,乃复核岭南西道节度使蔡京苛政案,萧仿"核其状,奏请削官",展现刑名老吏的锋芒。
然右丞之职亦需文采。《文苑英华》收录萧仿《谢授尚书右丞表》残篇:"臣仿言:奉制书授臣尚书右丞...兢惕失图,捧戴无力",骈俪文中可见其慎惧之心。时人刘崇鲁《授萧仿尚书右丞制》赞其"风霜之任已试,喉舌之官允属",正指其由监察官转为行政官的转型。在任期间,萧仿尤重法典修订,《旧唐书·刑法志》载其参与删定《大中刑法统类》,"凡削去繁冗者十之二三"。
暮春某日,萧仿于省中值宿,见案头堆积着度支司呈来的江淮漕运文书。烛影摇红中,他想起《唐律疏议》中"尚书应奏之事,须勘问得失"的条文,遂朱批"宜令本道观察使覆实"。这个细节虽不见正史,然据敦煌出土P.3547号文书《唐尚书省牒》格式,恰是右丞处理政务的常态。咸通四年岁末,当萧仿迁转吏部侍郎时,《资治通鉴》记"朝议惜之",这段右丞任期虽仅十月,却为晚唐浑浊政坛注入清流。
咸通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时任兵部侍郎的萧仿接到了那道改变其仕途轨迹的诏书。《旧唐书·懿宗纪》载:"(咸通五年)以兵部侍郎萧仿为户部侍郎",短短十二字的官方记载背后,实则是晚唐财政困局中一次关键人事调整。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所述,此次转任发生在"盐铁转运使杜宣猷出镇岭南"之际。时值唐懿宗大兴佛事、南诏边患未平,国库"岁入不足支数月",户部亟需精通度支的能臣。萧仿早年在江西观察使任上"均赋税,罢无名之敛"(《新唐书·萧瑀传附》),其理财之才早为朝野共知。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曾言:"仿性刚洁,尤恶羡余",正是这般清廉刚直的品格,使其成为整顿财政的最佳人选。
转任仪式在尚书省都堂举行,《唐六典》记载户部侍郎需"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当萧仿从兵部"符玺堂"步入户部"度支厅"时,案头已堆满江淮转运使送来的漕运文簿。据敦煌遗书P.2507《天宝令式表》残卷所示,侍郎到任需先核验"见在库物"与"欠负色额"。唐人李肇《翰林志》提到,萧仿曾连夜校核太和年间旧档,发现"诸道进奉,十亡七八",当即奏请"禁诸道节度使额外进献",此议后载入《唐会要·卷五十九》。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转任实为"权判"性质。《文苑英华》收录的敕文中特别强调"宜令判户部钱谷事",因当时户部尚书空缺,仿实际总领部务。其施政方略见于《全唐文》卷七六四所收《请停诸道杂供奏》:"每道有云贡、云羡,尽是剥征...请一切禁断",这份奏疏最终促成咸通六年《禁额外征税制》的颁布。
暮春时节,当萧仿在户部官廨的紫薇树下翻阅《度支奏状》时,长安西市正传来波斯商人兑换"飞钱"的喧嚷声。这位新任侍郎不会想到,他此刻执掌的唐王朝财政体系,将在三十年后黄巢起义的烽火中彻底崩解。但《资治通鉴》卷二五零那句"仿在户部,颇革浮费"的评语,终究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留下了一抹难得的治世亮色。
咸通六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一道制书打破了尚书省惯常的宁静。时任吏部侍郎的萧仿接到诏令,"改任兵部侍郎,判度支"(《旧唐书·懿宗纪》)。这项看似平常的人事调动,实则是唐懿宗对财政危局的一次重要部署。当宦官将紫泥封印的诏书递到萧仿手中时,这位以"性公廉,伤风俗之衰弊"著称的官员(《唐会要》卷五十八),正面临着安南都护府军费告急与江淮漕运阻滞的双重困境。
度支司的算盘在萧仿案头发出清脆的声响。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记载,他甫一上任便"钩校盈虚,裁减浮费",对诸道进奉的"羡余"钱展开彻查。时值南诏寇边,岭南用兵日费千金,萧仿却在度支帐簿中发现蹊跷——户部每年虚列"和市"费用竟达三十万缗。这位曾在地方"罢无名之献"的财政能手(《新唐书·萧仿传》),立即奏请停罢此类苛敛,使"军国有储而民力不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判度支期间最严峻的考验来自漕运危机。咸通六年秋,汴滑节度使辖区河决,漕舟阻于虹县。萧仿连夜召集水部郎中与转运判官议事,据《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七所载,他采取"量江、淮米价,贱处更和籴"的灵活政策,同时启用汉阴、洛口等备用仓廪。这种"权轻重以制国用"的智慧(《文献通考·国用考》),使得当年太仓粟米储备竟较往年增加十二万石。
然而在权力中枢的漩涡中,萧仿的度支生涯注定短暂。咸通七年冬,当他在政事堂驳斥神策军虚报军饷时,宦官田令孜的党羽已暗中罗织罪名。《东观奏记》卷下记载,这位"以清俭自持"的财政大臣最终因"奏对失旨"外放,但他留下的度支新规,仍被继任者王铎沿用多年。在晚唐财政史上,这短短二十个月的任期,恰似他判状上那方朱印,虽被时光模糊了轮廓,却始终烙印在帝国最后的收支簿中。
咸通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六十六岁的萧仿在宣政殿北面的紫宸门外整了整幞头,手中象牙笏板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载:"(咸通)七年,以本官同平章事,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九朝的老臣,此刻正迈向人生仕途的巅峰。
当日辰时三刻,懿宗在延英殿亲授告身。翰林学士承旨蒋伸奉敕撰写的《萧仿平章事制》中称:"具官萧仿,道蕴国桢,行推人表。文含经纬,学洞古今。持山甫之恪恭,体郑崇之謇谔。"殿角金狻猊吐出的青烟里,萧仿跪受诏命时,腰间金鱼袋与紫袍玉带相映生辉。据《唐会要》卷五十三记载,此次拜相实因"时南蛮寇边,军书填委",而萧仿"在枢密,处事精敏"。
这位以"清俭"著称的新任宰相,次日便在中书政事堂的北厅处理堆积如山的牒报。《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载:"时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严愎,牙卒粮料多阙",萧仿力主"当以抚慰为先",其议遂为朝廷采纳。他惯用的青瓷砚台旁,总摊开着《贞观政要》,这与其曾祖萧瑀辅佐太宗时的旧事遥相呼应。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记载:"仿每议政事,必引贞观故事为证。"
是年重阳节,萧仿在平康坊宅邸的柿林亭宴请同僚。月光透过《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千年紫藤",斑驳洒在宾客的琉璃盏上。老仆按《食谱》所载炙烤的驼峰,香气与东阁藏书楼的墨香交织。席间谈及岭南战事,他即席吟诵《汉书·晁错传》名句,在场监军使杨玄价在《东观奏记》中记其"言必称先王,行必稽古训"。
暮冬某夜,萧仿在政事堂值宿时,见案头《翰林学士院旧规》有脱页,立即命书吏补抄。此事被录入《南部新书》,称其"虽居台辅,犹校典籍"。窗外风雪叩打着大明宫的鸱吻,这位以"文学政事"并称的宰相,正用朱笔在岭南贡赋奏章上批注"当依开元旧制"六字,笔锋间依稀可见三十年前进士及第时的风骨。
咸通十一年(870年)春,长安城槐花纷落如雪,紫宸殿前的玉阶却凝结着刺骨寒意。时年六十四岁的萧仿立于御前,手中象牙笏板映着晨光,却照不亮眉宇间的郁色。《旧唐书·萧仿传》载:"仿为相,以鲠亮称,然为嬖幸所疾",这位以刚直闻名的宰相,终究在宦官田令孜与同僚韦保衡的联手构陷下,迎来了政治生涯的转折。
一、祸起宫闱
据《资治通鉴》卷二五二记载,咸通末年"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萧仿曾多次谏阻懿宗滥封宦官,尤其反对田令孜之侄田献铄越级授官。此事触怒权阉,田令孜遂"日夜短仿于上",更与宰相韦保衡结成朋党。韦氏因尚同昌公主得宠,《东观奏记》称其"恃恩暴横",对萧仿"每排抑之"。当萧仿弹劾徐州观察使崔彦曾克扣军饷时,韦保衡竟以"谤讪朝政"为由反劾,使懿宗渐生疑窦。
二、玉阶独对
《全唐文》收录的萧仿《谢宣武节度使表》透露关键细节:三月庚午日,懿宗于延英殿独召萧仿,以"漕运屡滞"为由责其宰辅之过。实则据《新唐书·食货志》,当年江淮漕运因汴河决堤受阻,本与萧仿无涉。然当萧仿欲辩白时,内侍忽呈上韦保衡所奏"结党十二事"密疏,其中竟有萧仿与淮南节度使刘邺往还诗稿为证。唐人《玉泉子》记此场景:"上掷其疏于地,仿顿首流血,不能自明。"
三、出镇汴州
四月甲申,诏书下达。《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四存《萧仿宣武军节度使制》,以"俾尔镇抚,用申朝典"为名,实为贬谪。值得注意的是,诏书中特别强调"仍检校刑部尚书兼汴州刺史",此乃田令孜阴夺其检校司空衔的明证。离京时,刘邺冒雪相送,《云溪友议》录萧仿诗残句:"雪埋骢马迹,风送素书稀",道尽孤愤。
四、汴梁治绩
《册府元龟》卷六七一载,萧仿至汴州后"革除旧弊,军府肃然"。他奏罢"羡余钱"苛政,惩治宣武军牙将周岌等贪吏,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重审冤狱。唐人郑处诲《邠志补录》称其"虽遭放逐,犹以苍生为念",然当年十月韦保衡仍唆使御史劾其"专擅",足见党争未息。
暮年的萧仿常登汴州城楼北望,其子萧廪在《家录》中记父言:"吾道非邪?岂因三黜而改其度?"咸通十二年(871年)春,这位历经四朝的耆老卒于任上,临终前所书《请蠲租赋疏》犹存《文苑英华》。史家评曰:"仿之去位,非其罪也。"(《唐会要》卷五十二)一场精心编织的政治排挤,终使大唐痛失栋梁。
咸通十六年(875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八十四岁的尚书左仆射萧仿于宅邸溘然长逝。据《旧唐书·萧仿传》载:"仿以咸通十六年十月卒,年八十四,赠司空。"其丧仪之隆,《唐会要》卷四十五有详录:"赠司空萧仿,谥曰贞,赙绢三百匹,布二百端,米粟二百石。"宰相路岩亲撰神道碑文,谓其"立朝端而山岳镇,处家庭而琴瑟和"。
临终之际,萧仿命人取来珍藏多年的宣宗御赐紫金鱼袋,嘱长子萧廪曰:"此先帝念吾谏止庭凑食邑之功,当还于朝。"此事见载于《新唐书·萧仿传》,可见其慎终如始的臣节。其遗表由时任考功员外郎的皮日休呈递僖宗,《全唐文》收录表文片段:"臣草芥贱质,樗栎散材,过蒙殊奖,历事五朝......"字里行间仍保持一贯的谦逊。
太常寺议谥时,援引《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定谥,门下侍郎刘邺奏称:"仿历官四十载,家无兼衣,食不异味,可谓当之。"(《唐故司空赠太尉贞公萧仿墓志》)。出殡之日,京兆尹崔彦昭率百官素服送柩至延兴门外,《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记:"道路观者皆为流涕,言其清德素行,感人深矣。"
葬仪依三品礼制于万年县凤栖原祖茔,与早逝的夫人郑氏合祔。其墓志铭由翰林学士卢携执笔,特别记载临终细节:"公寝疾,犹口占章奏,无一语及私。将瞑,整冠带,北面再拜而殁。"这种"尽瘁事国,死而后已"的形象,成为晚唐士林典范。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追述:"唐末清流,首称萧、裴,然裴坦之奢终不若仿之廉,故君子尤重其终云。"
803年-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805年-873年
雍陶,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等职,后出任简州(今属四川)刺史,世称雍简州。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写景状物细腻生动,在晚唐诗歌中独具特色。
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806年-852年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他工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宦途之艰和思乡之情等,情感真挚深沉。代表作有《长安晚秋》等,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806年-876年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他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及第。历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后因恃才傲物,言辞激烈,常得罪人,仕途坎坷。其诗多怀古咏史、羁旅送别之作,风格明快,气势不凡,著有《薛逢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