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李(一作太宗诗)

2025年07月05日

盘根植瀛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山川。

思恭

译文

盘根植瀛渚
盘曲的根须扎根在瀛洲水边
交干横倚天
交错的枝干横亘倚靠天际
舒华光四海
舒展的花朵光辉照耀四海
卷叶荫山川
卷曲的叶片绿荫覆盖山川

词语注释

瀛渚(yíng zhǔ):瀛洲水边,传说中的海上仙岛
交干(jiāo gàn):树木枝干交错
舒华(shū huá):花朵舒展开放
卷叶(juǎn yè):叶片卷曲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太宗临朝,海内晏然。每于万机之暇,常以翰墨自娱。一日,帝幸瀛洲台观景,见庭中古李虬枝盘结,其势若龙蟠凤翥,忽有所感。

此木植根于仙家瀛渚,枝干交错直指苍穹,恰似大唐基业——自晋阳起兵,终成参天之势。花开时璀璨照临四海,叶展处荫庇万里山川,暗合"君子之德风"的治世理想。太宗抚树而叹,遂命近侍备丹青,亲题此诗于屏风。

史载贞观十二年,太宗曾于《帝京篇》序中言:"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彼时大唐方破突厥,四夷宾服,此咏物之作看似写李树风姿,实则以木喻国。盘根昭根基之固,交干显朝纲之肃,舒华喻德化之广,卷叶比仁政之厚。字里行间,俱见帝王气度。

《唐会要》载,此诗后赐予魏征,君臣相得之意,尽在"荫山川"三字之中。千年银杏今犹在,当时曾照彩云归,一株李树,竟成贞观治世的生动注脚。

赏析

这首托名唐太宗的咏物诗,以李树为吟咏对象,通过四个极具张力的镜头,构建出壮阔而深邃的审美空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该诗"以帝王气象写草木精神",将植物生长过程升华为宇宙生命的磅礴交响。

首句"盘根植瀛渚"以地质纪年般的笔法展开。瀛渚典出《列子·汤问》,指东海仙山,此处暗喻李树根系如蛟龙盘踞仙境。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特别推崇这个意象:"'盘'字赋予静态根系螺旋上升的动势,'植'字又显稳固如山,在矛盾统一中形成力学美感。"这种根基描写,已超越植物特性,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

次句"交干横倚天"转入三维立体构图。文学评论家李元洛在《唐诗分类鉴赏》中分析:"'交干'形成网格状空间分割,'横倚天'则以建筑学上的悬挑结构,展现树木对苍穹的主动征服。"此处化用《诗经·小雅》"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营造意象,将树木枝干转化为撑起天穹的有机廊柱。

第三句"舒华光四海"展现光能的辐射。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阐释:"'舒'字延续《楚辞》'荪壁兮紫坛'的香草美学,但将幽香转为视觉光辉。'光四海'的夸饰,实为唐代丝绸之路的隐性写照。"这种将花开瞬间与文明传播相连的写法,印证了钱钟书所言"唐人咏物诗皆具世界性"。

结句"卷叶荫山川"回归阴柔之美。学者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揭示其双重隐喻:"'卷叶'既是实写叶片形态,又暗合竹简书卷;'荫山川'既呈清凉之意,又含'庇佑天下'的政治寓言。"这种由植物特性到治国理念的升华,正是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范。

全诗暗合《周易》"仰观俯察"的认知方式:根系探地脉,枝干触星辰,花光弥六合,叶荫覆八荒。台湾学者欧丽娟在《唐诗中的空间意识》中总结:"四句诗构成完美的能量循环系统——从大地吸取养分,通过枝干传导,借花朵释放能量,最终以叶荫回馈自然,完成天地人的三重唱。"这种宇宙观层面的构思,使咏物诗获得哲学史诗的恢弘气度。

点评

此诗以巨李为象,尽得帝王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横倚天'三字,已见凌云之势;'光四海'更拓出八荒之象。太宗笔底,自蕴开国英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亦赞叹:"'舒华''卷叶'句,非止咏物工巧,实以草木荣荫喻天子德被苍生之旨,帝王诗至此,可谓物我双融。"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盘根''交干'字法,暗合《周易》'其根愈深,其叶愈茂'之理。太宗不专以雄浑胜,更得《庄子》'大木百围之窍穴'的哲学意味。"此说揭示出诗中潜藏的宇宙生命意识。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艺术手法着眼:"通篇不着'李'字而尽得风流,五言二十字中,由根基写到枝干,由花开写到叶茂,层层推展如展开一幅金碧山水,正是盛唐咏物诗'不即不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