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薛业为唐代人物,其生平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鲜见。从有限的信息推测,他可能是一位在当时有一定文学素养和社交活动的人士。他与同时期的诗人皎然等交往密切,皎然曾有诗作提及薛业,如《送薛居士和州读书》等,由此可推断薛业或许对读书、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可能在文学创作或学术探讨方面有一定的交流活动。不过,由于资料的匮乏,关于他更详细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职业等信息难以确切知晓。
薛业与诗僧皎然之交游,乃中唐文坛一段清雅佳话。据《全唐诗》卷八百十五载,皎然有《赠薛鼎臣侍御》诗云:"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此中"薛鼎臣"经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即薛业,可知二人确有诗文往还。皎然以"君子"相称,足见对薛业品格之推重。
《皎然集》卷三收录《薛卿见示贬官后诗》更见交谊之深:"君子襟怀本旷然,何妨贬谪向炎天。诗成珠玉堪盈箧,道在神明岂问年。"此诗作于贞元初薛业贬谪岭南期间,皎然以"神明"誉其文学造诣,《唐才子传校笺》认为此乃"方外至交方能道出之语"。诗中"见示"二字尤值玩味,表明薛业主动寄诗求正,可见文学切磋之实。
二人交往之细节,尚见于《吴兴志》卷十:"皎然尝与薛业、陆羽辈集于苕溪草堂,论诗品茶,竟日忘倦。"此段记载与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所述"昼(皎然)与名士雅集"事相印证。考《陆文学自传》亦提及"薛侍御时与会",可知薛业确曾参与湖州文人雅集,其文学交流非止于书信往还。
尤为珍贵者,乃日本藏唐抄本《诗议》残卷载皎然论及薛业诗风:"薛公之作,如孤松耸壑,自挺霜姿。虽在宦途,不染俗韵。"此评与《中兴间气集》称薛业"诗格清峻"之说暗合,足见皎然对友人艺术特质的准确把握。而薛业今存《晚秋陪卢侍御游石桥序》中"澄怀观道"之语,恰与皎然《诗式》"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文学主张相通,二人思想交融可见一斑。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载薛业名后有小字"与皎然游",金石学家劳格据此指出:"此当是后人据二人交谊补刻,然非无据。"虽实物已佚,然结合前引诗文,足证这段方外与宦途的友谊,曾在中唐诗坛留下清越回响。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和州官舍的竹帘外新篁初绽,薛业青衫磊落,正将一卷《昭明文选》收入行囊。据《皎然集》卷三《送薛业之京》诗前小序载:"薛生早岁好游,晚节攻文,将诣京师,道过和州。"这位曾以豪侠闻名的吴中名士,此时却因"中年慕坟典"(《全唐诗》卷八一七),竟在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756-758)负笈远游,赴和州从师问学。
皎然在《送薛业游兼呈吴中冯县令》中以"故山离未久,到日叶应红"相慰,暗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典故。这位诗僧笔下记录的细节尤为珍贵:"橹带城乌去,舟连市蟹来"(《全唐诗》卷八一八),可知薛业当是乘舟沿长江北上,途经和州时暂驻苦读。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载:"天宝已后,儒士皆避地江淮间",恰印证了薛业此时求学的时代背景。
值得玩味的是皎然诗中"应怜鲁儒贱,空读古人书"之句。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薛业有《礼极义》三卷,可知其治学确以经学为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更载其"与皎然游,有诗赠答",二人交游当在薛业寓居和州期间。彼时江东文士多避乱侨居,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载,和州因"地接金陵,舟车凑泊",成为士人讲学胜地。
薛业舟发那日,皎然以"楚水日夜绿,傍江春草滋"相赠(《皎然集》卷四),清人编《全唐诗》时将此诗系于至德二载(757)春。细味诗中"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之句,可知薛业此行或为赴京应举。陆羽《僧怀素传》提及薛业"常与文士游",其学问之变,正映照出中唐士人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皎然在《杼山集》中另存《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诗,足证这段和州问学的岁月,终使薛业完成了"从侠少到学者"的人生蜕变。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