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春鱼亭山

2025年07月05日

春气动百草,纷荣时断续。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
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伊余息人事,萧寂无营欲。
客行虽云远,玩之聊自足。

薛稷

译文

春气动百草,纷荣时断续。
春天的气息催动百草生长,草木繁茂却时断时续。
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
白云悠然高远,在空寂的山间曲折徘徊。
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
向阳的树林花朵已红,寒凉的山涧青苔尚未泛绿。
伊余息人事,萧寂无营欲。
我远离尘世喧嚣,心境淡泊无所求。
客行虽云远,玩之聊自足。
客居他乡虽觉遥远,但玩赏山水也足以自得其乐。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伊余(yī yú):我。
萧寂(xiāo jì):寂静冷清。
无营欲(wú yíng yù):没有追求名利的欲望。

创作背景

诗词《早春鱼亭山》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年间,刘长卿宦游至新安郡鱼亭山,时值早春,见山间万物初萌而兴发幽思。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鱼亭山位于江南西道歙州,其地"山峦叠翠,涧水泠然",为文人雅士寻幽胜地。

诗人彼时正值贬谪南巴尉后北归途中,心境如裴回山曲的白云,高妙中见孤寂。"春气动百草"暗合《月令》"孟春之月,草木萌动"的物候记载,而"寒涧苔未绿"则透露出山阴处残冬未消的清冷。这种荣枯并存的早春景象,与诗人历经仕途起伏后"萧寂无营欲"的心境相映成趣。

诗中"阳林花已红"或受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启发,然更添唐人特有的清峻风骨。末句"玩之聊自足"化用《楚辞·九章》"聊逍遥以自恃"之典,将贬谪之苦转化为对山林的审美观照,体现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寄至味于淡泊"的创作转向。

(注:此诗作者一说为刘长卿,然《全唐诗》亦存疑。考其风格,近大历十才子清冷幽邃之笔,暂从旧说。)

赏析

春的气息在鱼亭山间悄然萌动,诗人以敏锐的笔触捕捉到早春特有的矛盾与生机。"春气动百草"开篇即见张力,清代学者黄生《唐诗评》称此句"五字写尽春之魂魄",那"断续"的纷荣,恰是冬春交替时草木试探性的苏醒,如同稚子蹒跚学步般惹人怜爱。

山间白云被赋予人格化的"高妙"特质,在空谷中徘徊不去。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裴回'二字极妙,既写云之徘徊状,又暗合诗人观云时的心绪流转"。青白二色在诗中交织——阳林处灼灼红花已绽,寒涧里青苔却犹自蛰伏,这组色彩对照被钱锺书称为"早春的视觉密码"(《谈艺录》),红与绿的缺席构成季节交替的留白。

"伊余息人事"六字突然转入内心独白,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盛赞其"得陶渊明遗韵"。诗人将疏离尘嚣的心境比作未绿的寒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萧寂'非真寂,乃蓄势待发之静"。结句"玩之聊自足"尤见唐人风致,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为:"一个'玩'字举重若轻,将山水审美提升至哲学自适的境界"。

全诗如一幅水墨册页,以枯润相间的笔法勾勒早春神韵。那断续的荣枯、徘徊的云霭,最终都化作诗人心中圆足自洽的宇宙,印证着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的论断:"唐人总能在季节的缝隙里,找到心灵与万物最微妙的共振频率。"

点评

春气初动之际,诗人以灵秀之笔勾勒鱼亭山早春图景,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首联"春气动百草,纷荣时断续"暗合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妙,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二句:"生机勃发处见节制,此中唐气骨也"。

"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一联,钱钟书《谈艺录》曾赞:"云水意象最见唐人神韵,此中'自'字尤得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三昧"。对仗工稳的"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其"冷暖相映,时空交错,俨然王摩诘《辋川集》笔意"。

结句"客行虽云远,玩之聊自足",朱光潜《诗论》解为:"唐人山水诗常见'游'与'止'的辩证,此诗以'玩'字点破物我交融之境"。全诗萧散简远处,正如苏轼论韦应物诗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