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长安西郊,杜审言正经历着一场穿越时空的羁旅。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这位初唐诗人自洛阳西返长安,车辙碾过秦汉旧地时,渭水畔的秋风将他推入了历史的褶皱之中。
马车行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黄河浊浪在夕阳下翻涌如鎏金的鳞甲。诗人北望对岸的故乡巩县,水面忽然掀起《诗经·秦风》里"蒹葭苍苍"的涟漪——这恰是周南故地的秋声。咸阳古道在左,暮色中隐现着秦始皇辇道的残迹,当年李斯"致昆山之玉"的驰道,如今已长出汉家陵阙的荒草。
傅岩的夯土台基尚存,商王武丁访贤的传说却早已风化;首阳山的轮廓依然峻拔,伯夷叔齐采薇的歌咏仍悬在《史记》的竹简里。诗人抚过《尚书·说命》记载的版筑遗迹,夯土中已寻不到傅说当年的掌纹。当他在暮色中听见《采薇》的古调,突然惊觉自己正站在《毛诗》与《左传》标注的坐标点上——这里既是地理意义的陕原(周公、召公分治的界碑),更是《周易》所谓"观物取象"的现场。
秋风卷起渭水边的落叶,杜审言忽然读懂了三百年后杜牧将写的"秦宫汉阙"之叹。此刻的还京之路,恰似庾信《哀江南赋》里"舟楫路穷"的镜像,只不过初唐的朝阳正漫过终南山,将诗人的影子拉长成盛唐律诗的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