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2025年07月05日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薛稷

译文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驾车穿越陕西郊野,向北眺望黄河奔流。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隔着黄河遥望故乡,秋风拂过水面,掀起层层波澜。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
向西踏上通往咸阳的路,日暮时分,忧思更浓。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傅岩山势蜿蜒幽深,首阳山巍峨高耸。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当年筑墙的贤臣已不在,采薇而食的隐士只留下歌谣。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客居他乡,季节更替,人生短暂,又能有多少时光?

词语注释

陕郊:陕西的郊野。陕,指陕西。
大河:指黄河。
纡郁(yū yù):蜿蜒幽深的样子。
嵯峨(cuó é):山势高峻的样子。
操筑:指傅说(yuè)操持筑墙工具辅佐商王武丁的典故。筑,捣土的杵。
采薇:指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薇,一种野菜。
节回换:季节更替。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西郊,杜审言正经历着一场穿越时空的羁旅。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这位初唐诗人自洛阳西返长安,车辙碾过秦汉旧地时,渭水畔的秋风将他推入了历史的褶皱之中。

马车行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黄河浊浪在夕阳下翻涌如鎏金的鳞甲。诗人北望对岸的故乡巩县,水面忽然掀起《诗经·秦风》里"蒹葭苍苍"的涟漪——这恰是周南故地的秋声。咸阳古道在左,暮色中隐现着秦始皇辇道的残迹,当年李斯"致昆山之玉"的驰道,如今已长出汉家陵阙的荒草。

傅岩的夯土台基尚存,商王武丁访贤的传说却早已风化;首阳山的轮廓依然峻拔,伯夷叔齐采薇的歌咏仍悬在《史记》的竹简里。诗人抚过《尚书·说命》记载的版筑遗迹,夯土中已寻不到傅说当年的掌纹。当他在暮色中听见《采薇》的古调,突然惊觉自己正站在《毛诗》与《左传》标注的坐标点上——这里既是地理意义的陕原(周公、召公分治的界碑),更是《周易》所谓"观物取象"的现场。

秋风卷起渭水边的落叶,杜审言忽然读懂了三百年后杜牧将写的"秦宫汉阙"之叹。此刻的还京之路,恰似庾信《哀江南赋》里"舟楫路穷"的镜像,只不过初唐的朝阳正漫过终南山,将诗人的影子拉长成盛唐律诗的起笔。

赏析

秋日自陕西返京途中的十里长路,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凝重的时空画卷。北顾大河时,那隔岸的故乡在秋风鼓浪中若隐若现,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隔河望乡』四字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波涌的何止是河水,更是诗人胸中翻腾的乡愁。"水纹的每一次颤动,都是游子心弦的震颤。

咸阳古道在暮色中延伸,傅岩与首山两处典故的并置极具深意。傅岩是商代贤相傅说筑墙之处,首山乃伯夷叔齐采薇之地,正如学者葛晓音指出:"诗人以『纡郁』形容傅岩的曲折,用『嵯峨』描绘首山的险峻,实则是借山水形态隐喻仕途艰险与节操坚守的双重困境。"夯土声远,采薇歌杳,历史回响与当下彷徨在此刻共振。

末四句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评:"『客游节回换』五字浓缩了四季轮回与宦海浮沉的双重意象,而『人生几何』之叹并非简单的及时行乐,而是面对历史遗迹时产生的存在主义思考。"这种生命意识在秋日暮色中愈发显得苍茫,使全诗在个人感怀之外,更升华为对永恒与瞬息的哲学叩问。

全诗以车辙为时间轴,以山河为空间幕,在物理位移中完成精神的远征。每个意象都是多重意蕴的结晶——秋风既是自然节气,也暗示人生萧瑟;河水既是地理阻隔,也是历史长河的象征。这种"物我互证"的写法,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唐代诗人的旅途从来不只是空间的移动,更是灵魂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的摆渡。"

点评

此篇《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乃薛道衡由陕州还京途中所作,以秋景写羁愁,语淡情深,得建安风骨之遗响。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曰:"'隔河望乡邑'二句,即《三百篇》中'谁谓河广'意,而气象苍茫,自是高远。"其笔下秋风水波,非独自然之景,实乃诗人心绪之外化也。

"傅岩""首山"二句,用典入化。傅说筑岩、伯夷采薇之事,经"无昔老""有遗歌"点染,顿生古今沧桑之感。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批注:"薛诗善以疏淡之笔写沉郁之思,此篇结句'人生几何'之叹,看似平常,实含建安诗人'人生如寄'之悲,较之六朝绮靡,别开生面。"

明代胡应麟《诗薮》尤赞其章法:"前半写景,后半怀古,末以理语作结。大河秋风与傅岩首山相映,遂令虚实相生,远近互见。"此诗之妙,正在于将空间之远(隔河望乡)、时间之遥(怀想先贤)与生命之思(人生几何)熔于一炉,二十字中见万里之势。

通篇不事雕琢而骨力遒劲,所谓"铅华洗尽见真淳"者。王夫之《古诗评选》称其"得气于大谢,取神于小谢",然较之谢朓"灞涘望长安"之篇,更多一份隋诗特有的清刚之气,实为开唐音先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