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主家园囿极新规,帝郊游豫奉天仪。欢宴瑶台镐京集,
赏赐铜山蜀道移。曲阁交映金精板,飞花乱下珊瑚枝。
借问今朝八龙驾,何如昔日望仙池。

薛稷

译文

主家园囿极新规
公主的山庄园林设计新颖别致
帝郊游豫奉天仪
天子出游郊野,遵循上天的礼仪
欢宴瑶台镐京集
在瑶台般的山庄欢宴,如镐京盛会
赏赐铜山蜀道移
赏赐的铜山如同蜀道般绵延
曲阁交映金精板
曲折的楼阁交相辉映,金碧辉煌
飞花乱下珊瑚枝
飞舞的花瓣如珊瑚枝般纷扬
借问今朝八龙驾
试问今日八龙驾车的盛况
何如昔日望仙池
可堪比昔日的望仙池风光

词语注释

园囿(yuán yòu):古代帝王或贵族饲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林。
镐京(hào jīng):西周都城,此处借指繁华的京城。
铜山:产铜的山,比喻赏赐丰厚。
金精板:装饰华丽的楼阁板材。
珊瑚枝:珊瑚的枝状部分,形容花瓣纷飞的美景。
八龙驾:传说中由八匹龙马驾驭的车驾,形容帝王出行的盛况。
望仙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极美的景致。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安乐公主恃宠而骄,于长安城南建造规模宏大的定昆池山庄。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载:"司农卿赵履温为缮治,累石肖华山,隥彴横邪,回渊九折,以石瀵水",其奢华程度"逾于禁籞"。此诗当作于中宗驾幸山庄的宫廷宴集之时,属典型的"应制诗"体裁。

文学现场

诗人置身于"曲阁交映金精板,飞花乱下珊瑚枝"的极致景观中,以"瑶台镐京"喻指这场在长安近郊举行的盛筵。诗中"铜山蜀道移"暗用邓通铸钱的典故,《史记·佞幸列传》载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此处既实指山庄建材的远程运输,又暗讽公主奢靡无度。

政治隐喻

尾联"八龙驾"与"望仙池"的对比颇具深意。汉武帝于建章宫北治太液池,筑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见《三辅黄图》),而诗中反问"何如昔日",表面颂扬当今盛况,实则隐含对安乐公主僭越礼制的讽喻。这种含蓄的批评,正体现了应制诗在颂圣表象下隐藏的士大夫政治态度。

艺术特征

全诗严守七言律体格律,以"新规-天仪""瑶台-铜山"等工对展现盛唐应制诗的典型特征。飞动意象(乱下珊瑚枝)与凝重典故(铜山蜀道)的交织,构成宫廷文学特有的华美与厚重,恰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茂制伟篇,层出不穷"的景龙文坛气象。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宴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气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将安乐公主山庄的富丽堂皇与皇帝的威仪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盛世图景。

首联"主家园囿极新规,帝郊游豫奉天仪"开篇即点明山庄的非凡气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以'新规'显其独创,以'天仪'彰其正统",既突出了山庄建筑的创新性,又暗含对皇权神圣性的礼赞。园林不再是简单的休闲场所,而成为彰显皇家威仪的符号。

颔联"欢宴瑶台镐京集,赏赐铜山蜀道移"运用了两个精妙的典故。《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瑶台暗指周王与西王母的仙会,镐京则呼应西周盛世,铜山用邓通铸钱典,蜀道移化用五丁开山传说。"这种典故的叠加,既表现了宴饮的奢华,又暗示着皇恩浩荡可移山倒海。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这种"以仙事喻人事"的手法,认为其"虚实相生,倍增华彩"。

颈联"曲阁交映金精板,飞花乱下珊瑚枝"转入具体的景物描写。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金精'与'珊瑚'的材质选择极具匠心,非金即玉的意象群构成视觉的盛宴,而'飞花乱下'的动态描写又为华美的画面注入了灵动之气。"这种静中有动的描写,使富贵气象不显呆板,反具生机。

尾联"借问今朝八龙驾,何如昔日望仙池"以问句作结,将现实游幸与神话传说相比照。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解读:"八龙驾指帝王仪仗,望仙池用汉武帝典,这一问既是对当下盛况的赞美,又暗含对盛世长存的期许。"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既升华了诗歌意境,又巧妙完成了应制诗颂圣的使命。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意象的选取极尽华美而不显堆砌,典故的运用恰如其分而不觉艰深,在富丽堂皇的铺陈中自有一种流动的气韵。"诗人通过对山庄景致的描绘,既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精致品味,也折射出整个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诚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论:"以天家富贵为骨,以仙家缥缈为神,金玉其文而云霞其想。"诗人以精工典丽的笔触,将安乐公主山庄的奢华气象与皇家威仪熔铸一体。

"曲阁交映金精板,飞花乱下珊瑚枝"二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镂金错彩而不失自然之趣,恍见阆苑移来人间。"金精板与珊瑚枝的意象叠加,既显建筑之华美,又暗含仙家气象,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富贵语无金玉气,方是蓬莱文字。"

结句"借问今朝八龙驾,何如昔日望仙池",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其妙处:"以疑问作收,令蓬莱清浅之思与人间富贵之境相激荡,得《离骚》叩阊阖之遗意。"此间将汉武望仙的典故化为镜鉴,正如钱锺书《谈艺录》所云:"唐人应制诗之佳者,往往于颂圣中寓讽喻,如明镜照物,妍媸自见。"

全篇对仗精严处,恰印证了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的论断:"应制之作贵在气象宏阔而思致深微,此诗瑶台镐京之咏,实得《雅》《颂》之遗响。"铜山蜀道之典,曲阁飞花之景,皆在富丽堂皇中暗藏讽劝,深得"温柔敦厚"之诗教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