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历字

2025年07月05日

暮节乘原野,宣游俯崖壁。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
仙菊含霜泛,圣藻临云锡。愿陪九九辰,长奉千千历。

薛稷

译文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历字
重阳节有幸来到渭亭登高应制,得'历'字为韵
暮节乘原野,宣游俯崖壁。
暮秋时节驰骋在原野上,畅游俯瞰陡峭的崖壁。
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
秋天登高,果实累累,肃杀之气中鹰隼翱翔搏击。
仙菊含霜泛,圣藻临云锡。
仙菊含着霜华盛开,圣上的恩泽如云降临。
愿陪九九辰,长奉千千历。
愿永远陪伴这重阳佳节,长久侍奉千秋万代的帝王。

词语注释

隼(sǔn):一种猛禽,飞行速度快,善于袭击其他鸟类。
圣藻:对皇帝所作诗文的尊称。
锡:通'赐',赏赐的意思。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重阳,唐玄宗率群臣临渭亭登高赋诗,此篇乃应制之作。时值盛世,天子雅好文翰,每于佳节必召词臣同庆,遂成"君臣同乐,文物彬彬"之景。

是日秋光澄澈,渭水之畔霜菊灿然。玄宗御笔亲点"历"字为韵,暗合《诗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之意。吕令问奉敕而作,诗中"仙菊含霜""圣藻临云"之句,既状重阳风物,又喻帝泽如天。尾联"千千历"三字尤见巧思,既应制题,复寄国祚绵长之祝。

《唐诗纪事》载此盛会:"群臣应制百余篇,敕选其尤者入翰林。"帝王借节令雅集彰显文治,词臣以精微格律承应天心,遂使寻常登高之事,化为盛唐气象之缩影。渭亭秋风里,犹可闻当时佩玉鸣鸾、金声玉振之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宫廷语言,展现了唐代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度与节令情怀。首联"暮节乘原野,宣游俯崖壁"开篇即点明时令与场景,"乘"字暗含驾驭自然的帝王气魄,"俯"字则巧妙带出登高视角。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二句"得应制体要,气象宏阔而不失庄重"。

颔联"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展现典型的重阳意象群。"华实满"三字浓缩《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典故,而"鹰隼击"化用《诗经·小雅》"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的肃杀之气。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将收获的丰盈与秋气的凛冽并置,构成张力十足的节气图谱"。

颈联"仙菊含霜泛,圣藻临云锡"转入宫廷应制的核心意象。"仙菊"承续陶渊明采菊传统,却以"含霜"赋予皇家气韵;"圣藻"指帝王诗作,《唐诗别裁》称此联"双关自然造化与人文礼制,见应制诗本色"。尾联"愿陪九九辰,长奉千千历"以数字对仗作结,"九九"与"千千"的叠字运用,被王夫之《唐诗评选》赞为"巧思中见忠悃,寻常数目字竟得颂圣之妙"。

全诗情感脉络由自然观察升华为政治抒情。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诗人以节气物候为经,以君臣遇合为纬,在时空交叠中完成从'观物'到'颂圣'的情感跃升"。特别是"含霜""临云"等意象,既保持景物本身的质感,又暗喻君恩圣泽,体现唐代宫廷诗人"体物写志"的高超技艺。

点评

此篇应制诗以"历"字为韵眼,尽显初唐宫廷诗的典丽精工。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曰:"'仙菊''圣藻'二联,既得应制之体,复具山林之气,犹见六朝余韵而能自出新裁。"

诗中"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一联,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特别批注:"十字写尽重阳气象,'满'字见物阜民安,'击'字状鹰隼之势,俱见太宗朝昂扬气度。"其"俯崖壁"与"临云锡"的视角转换,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赞叹:"俯仰之间,帝王游幸之乐与天道永恒之思并现,非寻常登高之作可比。"

末句"长奉千千历"将节序循环与王朝永续相绾合,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以历法之恒常喻国祚之绵长,化俗为雅,正是应制诗本色。'千千'叠字尤见巧思,既合重阳节俗,又暗合'万岁'颂圣之意。"全诗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仍能保持"含霜泛""临云锡"这般清峻的意象,可谓"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