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登楼野望

2025年07月05日

凭轩聊一望,春色几芬菲。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
娇莺弄新响,斜日散馀晖。谁忍孤游客,言念独依依。

薛稷

译文

春日登楼野望
春日登楼远眺郊野
凭轩聊一望,春色几芬菲。
倚着栏杆随意眺望,春色多么芬芳绚烂。
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
郊野的薄雾刚刚升起,楼前的花瓣正随风飞舞。
娇莺弄新响,斜日散馀晖。
娇嫩的黄莺啼唱着新曲,斜阳洒落最后的余晖。
谁忍孤游客,言念独依依。
谁忍心看这孤独的游子,心中满怀思念与惆怅。

词语注释

凭轩(píng xuān):倚着栏杆。
芬菲(fēn fēi):花草芳香繁盛的样子。
馀晖(yú huī):夕阳的余辉。
依依(yī yī):形容留恋不舍的样子。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之时,诗人独倚危栏,极目远眺,但见山河表里皆浸于融融春色。此诗当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彼时宫廷诗风犹带六朝绮靡,而此作已见初唐气象之端倪——"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二句,既可窥见南朝谢朓"馀霞散成绮"的遗韵,又暗含王绩"树树皆秋色"的野逸笔意。

考《全唐诗》载此诗未系年,然以"斜日散馀晖"之苍茫意象,或为诗人宦游途中所作。唐代士人常有春日登临赋诗之习,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亦写"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诗颈联"娇莺弄新响"暗合《诗经》"睍睆黄鸟"之典,尾联"孤游客"三字尤见匠心,盖因初唐时期科举制度渐兴,文人多离乡赴试,故"言念独依依"之叹,实乃时代共情。

细味"烟初合"与"花正飞"的时空对仗,恰似展卷唐人青绿山水:远景烟岚氤氲如吴道子泼墨,近景落英缤纷似周昉工笔。末句化用《楚辞》"思公子兮徒离忧"句法,将个人羁旅之思升华为永恒的春愁母题,此正盛唐之音将起未起时特有的清越回响。

赏析

春日的登高远眺,往往承载着诗人最细腻的观照与最深沉的情思。这首《春日登楼野望》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绚丽的春光,又在明丽画面中暗藏孤寂的叹息,形成微妙的情感张力。

意象的流动与交织
诗中意象如电影镜头般渐次展开:首联"凭轩聊一望"以动作切入,带出"春色几芬菲"的全景式铺陈,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言"起句平实,而蓄势待发"。颔联"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形成空间对仗,氤氲的野烟与纷飞的花瓣构成朦胧与绚烂的视觉交响,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赞赏此联"以流动之笔写凝固之景"。颈联转入听觉与光影的捕捉,"娇莺弄新响"暗合杜甫"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生机,而"斜日散馀晖"则延续了王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感,明代钟惺《唐诗归》评此"声色俱佳,而意不在景"。

情感的层递与矛盾
全诗情感脉络呈"乐景衬哀情"的经典结构。前六句极写春色之盛:烟霭、飞花、莺啼、斜阳共同编织成唐代文人典型的"春日行乐图",但尾联"谁忍孤游客,言念独依依"突然转折,正如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所指出的"前六句皆养末句之势"。这种"以丽景写哀思"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孤游"与"独依依"的重复强调,将宦游之人的漂泊感推向极致,与开头"聊一望"的闲适形成强烈反差。

时空的隐喻结构
诗中暗含精妙的时空设计:横向看,从"野外"到"楼前"构成由远及近的空间收缩;纵向观,"烟初合"至"散馀晖"完成从午后到黄昏的时间流转。这种结构被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归纳为"唐代登临诗常见的时空压缩技巧"。而飘飞的花瓣与西沉的落日,既是实景描摹,又暗喻人生易逝,宋代《诗人玉屑》称此"景语皆情语也"。

全诗最终在"言念独依依"的绵长余韵中收束,那徘徊楼头的孤影,与漫天飞花、遍地斜阳融为一体,成就了盛唐山水诗中"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范。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的评价:"在最小的意象单元里,承载着最丰盈的生命体验。"

点评

此诗以登楼远眺之姿,绘尽春色骀荡之致,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首联"凭轩聊一望"五字,便见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赞"唐人起手贵突兀"之妙,而"春色几芬菲"则以设问句式,将满目春光化作流动的画卷。

颔联"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深得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之旨,炊烟与飞花交织的朦胧中,暗藏"以我观物"的孤寂。苏轼曾评韦应物"发纤秾于简古",此联正得其神髓——"烟合""花飞"的动态意象里,分明跃动着诗人敏感的诗心。

颈联"娇莺弄新响,斜日散馀晖"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形容。钟嵘《诗品》所谓"巧构形似之言",于此可见:新莺啼啭是竖的绵延,斜晖漫洒是横的铺展,时空在声音与光影中完成诗意建构。

尾联直抒胸臆处,令人想见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指出:"唐人登临诗往往在结句迸发生命感悟","谁忍孤游客"二句,正是以淡语写浓愁,恰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结句如钟磬馀音,袅袅不绝"。全诗在"依依"的尾韵中,将游子春愁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绵延千载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