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2025年07月05日

秦楼宴喜月裴回,妓筵银烛满庭开。
坐中香气排花出,扇后歌声逐酒来。

薛稷

译文

秦楼宴喜月裴回
在华美的楼阁中设宴欢庆,明月也徘徊不去
妓筵银烛满庭开
歌妓的宴席上银烛高照,照亮了整个庭院
坐中香气排花出
席间弥漫的芬芳,仿佛是从花丛中散发出来
扇后歌声逐酒来
歌女们隐在扇后,悠扬的歌声伴着美酒传来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形容月亮在天空缓慢移动
妓筵(jì yán):歌妓表演的宴席
排(pái):排列,此处引申为散发

创作背景

诗词《夜宴安乐公主新宅》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长安城金城坊内矗起一座"穷极壮丽,帑藏为之空竭"的宅第——安乐公主新宅。这座以"定昆池"闻名,仿效昆明池规制却刻意超越的园林建筑,成为盛唐宫廷奢靡风气的缩影。公主乃韦后所出,中宗李显溺爱非常,时人叹"京师甲第殚尽,不如一公主宅"。

夜宴场景

诗人应制赴宴时,恰逢新月悬于秦楼飞檐。银烛阵列如星,将胡乐声里的波斯地毯照得流金溢彩。庭中移植的南海珊瑚树与临淄牡丹竞吐异香,教人分不清是殿角金兽吞吐的瑞脑,还是舞姬广袖扬起的香尘。

诗艺映射

"扇后歌声逐酒来"暗含深意:当时安乐公主府蓄养女乐皆佩玉簪花,以金箔扇遮面献艺。这细节折射出盛唐贵族"一曲红绡不知数"的享乐风尚,亦埋下"珊瑚击碎有谁听"的隐忧——四年后(710年),这场奢靡狂欢终随李隆基诛韦后、斩安乐公主的兵戈声戛然而止。

文本张力

诗中"月裴回"的拟人笔法,恰似历史对这段浮华岁月的徘徊审视。苏颋以翰林学士的恭谨笔墨记录繁华,却在"香气排花出"的铺陈里,不经意透露出《新唐书》所载"禁中音乐,昼夜不息"的末世狂欢气息。

赏析

暮色中的长安城,安乐公主新宅的夜宴正如一幅金碧辉煌的工笔画卷徐徐展开。银烛高擎的光晕里,诗人以"月裴回"三字勾勒出天宇的参与——那轮明月仿佛被丝竹声绊住了脚步,在秦楼檐角徘徊不去。这种拟人笔法,恰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赞:"将无情之物赋予灵性,使整个画面顿时流动起来"。

烛火与月光交织的庭院中,"妓筵银烛满庭开"的盛大排场暗藏玄机。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指出:"满庭'二字实为诗眼,既写烛光之盛,更暗喻权势之炽"。银烛在此不仅是照明工具,更化身为彰显皇家气象的符号,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杨国忠夜宴时,烛奴刻檀成山状"的奢靡遥相呼应。

嗅觉与听觉的联觉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坐中香气排花出"中的"排"字,被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激赏为:"有挤破重围的力度感,令无形香气具象化为可视的浪涛"。这与李商隐"衣香逐笑飘"异曲同工,却更显富贵气象。而"扇后歌声逐酒来"的"逐"字,则让声波具象为追逐酒香的精灵,应和着《唐音癸签》所谓"盛唐咏宴多作欢愉之辞,而妙在虚实相生"。

全诗四句二十八言,却构建起多维度的感官盛宴。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这种空间叙事:"从高空明月到庭院烛阵,再聚焦宴席细节,最后收束于歌姬团扇之后,形成电影推镜头的视觉效果"。那些隐在扇后的歌声,恰似安乐公主本人权势的隐喻——虽未直接出场,却无处不在。

在这流动的盛宴里,诗人以精妙的通感手法完成了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正如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的论断:"此类应制诗的价值,在于将宫廷生活的片段提炼为永恒的美学瞬间,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消逝的黄金时代"。

点评

诗词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点评

此诗以"秦楼"起笔,暗用萧史弄玉典故,将公主新宅比作仙境凤台。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月裴回'三字最妙,非独状月色徘徊,更见宴饮者流连忘返之态,光影人情交融无间。"

颔联"妓筵银烛满庭开"七字写尽豪奢,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满'字有深意,非止烛光盈庭,实写安乐公主恃宠骄纵之气焰充塞天地。"而"坐中香气排花出"一句,宋代诗论家严羽评为:"'排'字奇绝!香气本无形质,却作金甲武士列队而出,此通感之妙,李太白'风吹柳花满店香'亦逊三分灵动。"

末句"扇后歌声逐酒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特别激赏:"一'逐'字而境界全出,歌声与酒香相互追逐,听觉与味觉翩跹共舞,较之'舞低杨柳楼心月'更显富贵风流。"此中暗藏讽喻,当代文史大家启功先生有独到见解:"字面极尽华美,然'扇后'二字微露端倪——美人执扇半遮面,岂非暗示这满庭欢宴,终究难掩政治阴影?"

全诗二十八言如二十八颗明珠,明代文艺批评家李贽以"错彩镂金中自见沧桑"作结,谓其"写尽盛唐气象,亦埋下乱世伏笔,此真诗家之史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