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2025年07月05日

令弟与名兄,高才振两京。别序闻鸿雁,离章动鶺鴒.
远朋驰翰墨,胜地写丹青。风月相思夜,劳望颍川星。

薛稷

译文

令弟与名兄,高才振两京。
贤弟与名兄,才华横溢震动京城。
别序闻鸿雁,离章动鶺鴒。
离别时听闻鸿雁哀鸣,离别的诗篇触动鶺鴒鸟。
远朋驰翰墨,胜地写丹青。
远方友人寄来书信,在名胜之地挥毫作画。
风月相思夜,劳望颍川星。
清风明月的相思之夜,遥望颍川的星辰寄托思念。

词语注释

鶺鴒(jí líng):一种水鸟,常用来比喻兄弟情深。
翰墨(hàn mò):指笔墨,借指书信或文章。
丹青(dān qīng):指绘画用的颜料,借指绘画。
颍川(yǐng chuān):地名,此处可能指友人所赴任的地方。

创作背景

诗词《饯许州宋司马赴任》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文坛星河璀璨,张说此篇《饯许州宋司马赴任》恰似一脉清辉,映照着盛唐文人间的风雅情谊。考宋司马其人,当为宋璟之子宋恕,时以门荫入仕,将赴许州别驾任。许州地处中原腹地(今河南许昌),"颍川星"之典既点明地理,更暗含对"颍川四长"良吏风范的追慕。

诗中"令弟与名兄"一句,揭开唐代士族网络的精妙经纬。宋氏出自广平望族,宋恕父璟为开元名相,其兄宋昇亦居要职,张说以"两京高才"相誉,实折射出当时"文以位显,位以文传"的仕宦生态。鸿雁、鶺鴒之喻,既承《诗经》兄弟急难之典,又见唐人饯别诗中特有的禽鸟意象体系。

张说时任中书令,以"燕许大手笔"之姿挥毫此作。案《张说之文集》所载,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时值其主持丽正书院修书,文人唱和蔚然成风。"远朋驰翰墨"正是当时"文馆唱和"盛况的生动注脚,而"胜地写丹青"则暗合盛唐题壁文化的流行——在驿亭、寺观等公共空间,诗画往往成为士人精神交往的载体。

末句"风月相思夜"化用谢庄《月赋》意境,将私人情谊升华为宇宙意识。张说以宰辅之尊为州佐饯行,既见其"崇文翊政"的执政理念,更彰显盛唐官僚体系中"文学"与"吏治"的微妙平衡。此诗遂成开元盛世文治气象的一枚玲珑切片,墨香里犹闻大唐精英"以诗明志"的集体心跳。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构筑了一幅饱含深情的送别图景。首联"令弟与名兄,高才振两京"采用互文手法,通过"令""名"的对称美誉,既展现宋氏兄弟的才名远播,又暗含诗人对友人家学渊源的钦慕。吴小如先生曾评此联"以家族才俊群像为背景,使送别之情更显厚重"。

颔联"鸿雁""鶺鴒"的意象运用极具匠心。鸿雁既实指秋日物候,又暗喻书信往来;鶺鴒典出《诗经·小雅·常棣》,喻兄弟急难相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二鸟意象叠加,将离别愁绪与手足深情熔铸为一,使寻常送别具有了伦理情感的深度"。离章动鶺鴒的"动"字尤妙,既写鸟鸣振动林野,又暗指诗作触动心弦。

颈联转写饯别场景,"驰翰墨""写丹青"的文人雅集画面,折射出盛唐时期"诗画赠别"的文化风尚。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此联:"以艺术活动冲淡离愁,展现唐人旷达胸襟,远朋二字更将眼前宴饮推向时空纵深感"。

尾联"风月相思夜,劳望颍川星"将情感推向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道:"风月意象的朦胧美与颍川星的具体指向形成张力,既营造了浩渺的思念空间,又暗含对友人仕途的关切"。劳望二字尤为传神,既写诗人凝望之态,又暗含牵挂之深,与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情感流转如清溪,从才名赞誉到离别怅惘,再到艺文慰藉,终归于星月相思。叶嘉莹先生总结其艺术特色:"用典如盐入水,对仗似月映潭,在严格的五言律式中展现出情感的自然流淌,堪称盛唐送别诗中的清雅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鸿雁""鶺鴒"二典连用,深得比兴之妙。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五言如精金美玉,不假雕琢,而光气自不可掩。此作骨秀神清,犹见盛唐遗响。"其颔联"别序闻鸿雁,离章动鶺鴒"尤为绝唱,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云:"鸿雁喻兄弟离散,鶺鴒指急难相顾,两典叠用而情致倍深,似有泪珠在墨光中流转。"

诗中"远朋驰翰墨"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书画代相思,文人雅意尽出"。末句"劳望颍川星"更见匠心,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解曰:"不直说伫立凝望,而以星辰为喻,既合司马身份,又见思念之切,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全诗四十字中,时空流转自如。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此诗为例:"唐人饯别诗多工于发端,而此篇结句尤胜。颍川星象与地上离人相映,遂使有限之篇幅具宇宙之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