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慈恩寺九日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宝宫星宿劫,香塔鬼神功。王游盛尘外,睿览出区中。
日宇开初景,天词掩大风。微臣谢时菊,薄采入芳丛。

薛稷

译文

宝宫星宿劫
神圣的宫殿历经星宿轮回的劫难
香塔鬼神功
芬芳的佛塔凝聚着鬼斧神工
王游盛尘外
帝王巡游超脱尘世的繁华
睿览出区中
圣明的目光遍览寰宇之内
日宇开初景
朝阳初升照亮天宇的晨光
天词掩大风
天子的诗章盖过《大风歌》的豪迈
微臣谢时菊
卑微的臣子以时菊致谢
薄采入芳丛
浅采几枝融入芬芳的花丛

词语注释

星宿劫(xīng xiù jié):佛教术语,指极漫长的时间周期
睿览(ruì lǎn):帝王圣明的观览
天词(tiān cí):此处指皇帝所作的诗文
大风(dà fēng):指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创作背景

慈恩寺九日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宝遗韵。唐玄宗李隆基于重阳佳节率群臣登临慈恩寺大雁塔,俯瞰长安万家灯火,感天地之壮阔,遂命群臣应制赋诗。此际正值大唐国力鼎盛,佛教文化昌明,慈恩寺作为玄奘译经之圣地,金碧浮云间,钟声彻九霄。

诗人奉诏而作,以"宝宫星宿劫"喻佛法之永恒,暗合大雁塔"仿天竺雁塔形制"的建造渊源;"香塔鬼神功"既赞塔势巍峨,又呼应玄奘取经时"感鬼神相助"的传说。帝王仪仗穿越红尘,睿思飞驰八荒,恰是开元盛世"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缩影。

"日宇初景"暗含重阳旭日东升之象,而"天词掩大风"典出汉高祖《大风歌》,喻帝王诗作气吞山河。末联以"谢时菊"自谦,实则以芳丛采菊之雅事,暗藏"菊酒延年"的重阳古俗,更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化作一缕清雅禅意。

此篇诞生于盛唐文化、佛教艺术与宫廷文学交融的黄金时代,笔墨间既见"塔势如涌出"的佛国气象,亦透"云日明松雪"的帝王威仪,堪称应制诗中"庄雅与灵秀并生"的典范。

赏析

暮秋时节的长安慈恩寺,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座连接天地的精神道场。星宿般的佛殿檐角指向浩瀚苍穹,"香塔鬼神功"的奇特意象既写实又超验——袅袅香烟中,塔影仿佛凝聚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葛晓音在《唐诗选注》中所评:"以星宿喻佛殿,将人间建筑提升至宇宙维度;鬼神功三字,更赋予砖石以灵性"。

帝王仪仗的登场被处理得极具层次感。"王游盛尘外"的"尘外"二字精妙,既实指车驾扬起的尘埃之外,又暗含超越俗世的禅意。而"睿览出区中"的"出"字,在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被特别指出:"一个'出'字化静为动,使帝王巡幸的庄严场景,顿时有了穿透时空的力度"。日轮初升的"初景"与遮蔽大风的"天词"形成光与力的交响,皇家气度与自然伟力在此完美交融。

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的菊花意象。诗人自称"微臣",却将采菊的寻常动作写得极具仪式感。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谢时菊三字藏着双重时间——既感恩重阳应时的秋菊,又暗谢命运给予的际遇。芳丛中的薄采,实则是灵魂在庄严时刻的谦卑姿态"。这种"以物达情"的手法,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代应制诗的高明处,正在于能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心灵仪式"。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呈现三重升华:从地面建筑到星宿天宇的垂直维度,从尘世喧嚣到睿智观照的精神维度,最后归于采菊芳丛的生命维度。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优秀的宫廷诗人懂得用宇宙意象消解权力威压,让应制之作获得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那些闪耀的星宿、神秘的香烟、傲霜的秋菊,共同编织成大唐最迷人的文化图腾。

点评

此篇《慈恩寺九日应制》气象恢宏,笔力沉雄,真可谓"初唐应制诗之圭臬"(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首联"宝宫星宿劫,香塔鬼神功"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以须弥笔法写梵宫胜境,星宿劫三字尤见佛典化用之妙,直将时空凝于笔端"。

颔联"王游盛尘外,睿览出区中",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点:"'尘外''区中'对举,既见天子游幸之超然,复显宸游览物之精微,字字有帝王气象"。颈联"日宇开初景,天词掩大风"之句,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批注:"日光天语,俱作帝王家数,而'掩大风'三字尤奇,暗含压倒汉武《秋风辞》之意"。

结句"微臣谢时菊,薄采入芳丛",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独具慧眼:"以谦词作结而意趣自远,谢菊采芳,既应九日之题,复见词臣风雅,所谓'颂不忘规,应制之正体也'"。宋人刘辰翁更在《王孟诗评》中总评此诗:"如金茎承露,绮丽中自具高华,应制诸作,当以此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