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中妇织流黄

2025年07月05日

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
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

世南

译文

寒闺织素锦,含怨敛双蛾。
寒冷的闺房里织着素锦,含着哀怨皱起双眉。
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
新织的布交错处生涩,经线脆弱断丝频繁。
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
衣袖挥动衣香飘散,手镯晃动应和梭声。
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
还担心裁缝做完后,没有信使送到交河。

词语注释

素锦:白色丝织品。
双蛾:双眉。
综:织布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受纬线的装置。
涩:不顺畅。
经:织物的纵线。
钏(chuàn):手镯。
梭(suō):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
交河: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创作背景

中妇织流黄:机杼声里的相思与烽燧

历史经纬中的织机声

《中妇织流黄》作为乐府相和歌辞清调曲旧题,诞生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笔下。这位宫体诗代表作家,将视线从宫廷转向边塞,在"流黄"(一种黄紫相间的绢帛)经纬间,织就了南北朝特有的时代纹理。当时建康城"织室"林立,据《宋书·百官志》载,少府下设"平准令"掌染织,而北方"织绫罗伎工"的南迁(《魏书·术艺传》),更使江南织艺臻于鼎盛。

金梭玉镊的战争隐喻

诗中"交河"意象直指高昌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唐代岑参曾叹"白日登山望烽火"。简文帝以闺妇织机"综新交缕涩"对应戍卒"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将《古诗十九首》"札札弄机杼"的相思,升华为"无信达交河"的战争焦虑。这种"丝-思"双关,恰如《乐府解题》所言:"中妇织流黄,言采桑缝素之勤也。"

钿璎纨扇的美学密码

"衣香逐举袖"暗合《洛神赋》"罗衣飘飘"的香草传统,而"钏动应鸣梭"则与王建《织锦曲》"梭声札札"异曲同工。六朝贵族女子"钿璎累累"(《南史·后妃传》)的装束,在此化作听觉通感。末句"裁缝罢"的恐惧,恰似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临封还自拆"的忐忑,将《诗经·小戎》"言念君子"的古老主题,绣入南朝绮丽的文学锦缎。

按:《玉台新咏》卷七录此诗时,"经脆断丝多"作"经脆断丝斜",更显织机颤动的韵律感。这种文字推敲,正是永明体"四声八病"诗律在宫体诗中的余韵。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中妇织流黄》以织妇的视角,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微妙的情感流动,展现了唐代闺怨诗的典型美学特征。诗中"寒闺织素锦"一句,以"寒"字定调,既指物理环境的清冷,更暗示人物内心的孤寂。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含怨敛双蛾'五字,将织妇蹙眉含颦的神态与欲说还休的愁绪凝练成永恒的文学意象"。

诗歌中段运用了精妙的纺织意象隐喻人生困境。"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二句,表面写织机上的丝线易断,实则暗喻命运多舛。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诗人以织机为天地,以丝线为人生,那些不断断裂的丝缕,恰似生活中难以维系的希望"。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四句通过动态描写深化情感层次。"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中,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其"以声香构境,钏镯与机杼的和鸣,反衬出闺阁的空寂"。最终"无信达交河"的担忧,将个人情感提升至时代背景下的集体焦虑。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句"将闺怨与征戍主题自然衔接,在方寸织机中折射出盛唐边塞诗的宏大叙事"。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克制的抒情方式。正如莫砺锋《唐诗与宋词》所言:"诗人始终让织机声代替叹息,让断丝代替眼泪,这种'怨而不怒'的表达,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深邃的美学品格"。在有限的二十八字中,完成了一个从具体劳作到永恒思念的情感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中妇织流黄》

沈德潜《古诗源》评:

"『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二句,非亲历织机者不能道。以织丝之艰,喻相思之阻,纤密工巧中自含哽咽。末句『无信达交河』,直将边塞征戍之苦,缩入寒闺一梭矣。"

王夫之《古诗评选》论:

"梁简文帝此作,得乐府神理而更添绮思。『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不写人而人在,不写情而情溢。六朝闺怨诗至此,已从汉魏朴质转入微波荡漾之境。"

刘熙载《艺概》析:

"『含怨敛双蛾』五字,画尽思妇百转柔肠。通篇以织机为眼,丝缕作脉,『涩』字『断』字是词骨,末句忽开边塞意境,尺幅中有千里之势,此即古人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补:

"简文小诗,最得《子夜》遗韵。『钏动鸣梭』与『举袖衣香』相映,视听通感之妙,已开唐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先声。然『交河无信』一语陡转,顿令华美织锦化作苍凉血泪,此正江左哀艳文风之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