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临池竹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世南

译文

葱翠梢云质
青翠的竹梢如云般轻盈
垂彩映清池
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光彩熠熠
波泛含风影
水波荡漾,竹影随风摇曳
流摇防露枝
竹枝轻摆,仿佛在躲避露珠
龙鳞漾嶰谷
竹节如龙鳞般在幽谷中闪耀
凤翅拂涟漪
竹叶如凤翅般轻拂水面
欲识凌冬性
想要了解它不畏严寒的品性
唯有岁寒知
只有经历寒冬才能知晓

词语注释

嶰谷(xiè gǔ): 幽深的山谷
涟漪(lián yī): 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凌冬(líng dōng): 不畏严寒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临池竹应制》 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张率之手,为典型的宫廷应制诗。应制诗乃奉帝王之命而作,多用于宴饮、游赏等场合,以颂扬皇家气象或展现文士才情。

南朝梁代,文风绮丽,宫廷文学兴盛。梁武帝萧衍雅好诗文,常召群臣赋诗助兴,此诗或作于某次宫廷宴集之时。据《梁书》载,张率"工诗赋,与到沆、刘孝绰等并为昭明太子所赏",其诗多应景咏物,辞采清丽。

诗中"临池竹"之景,暗合南朝士大夫对自然雅趣的追求。竹为"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坚韧,而"波泛含风影""凤翅拂涟漪"等句,既写竹影婆娑之态,又融入了宫廷诗的富丽气息。"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二句,则化用《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竹喻人,暗含对君臣品格的期许。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却巧妙结合咏物与比兴,在南朝绮靡文风中独见清拔,反映了当时文人"即物达理"的审美趣味。

赏析

这首咏竹应制诗以"临池竹"为审美对象,通过五组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竹的立体形象。首联"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翠绿与触觉的云絮质感交融,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以虚写实,赋予竹超越物质形态的灵动之美"(《唐代诗学考论》)。"垂彩"二字尤见匠心,既暗合应制诗的华贵气质,又以倒影意象完成空间维度的延伸。

颔联"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展现动态美学。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联:"'含''防'二字最见炼字之功,风影被池水含化,竹枝以摇曳防露,物性人情在此达成微妙的互文。"水波的荡漾与竹枝的摇曳形成双重韵律,学者叶嘉莹认为这体现了"初唐诗歌特有的音乐性建构"(《迦陵论诗丛稿》)。

颈联"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转入神话意象系统。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道:"龙鳞喻竹节嶙峋,凤翅比竹叶翩跹,将宫廷应制的富丽与竹的天然野趣完美统一。"嶰谷典故暗用黄帝命伶伦取竹制律的传说,使诗歌获得深厚的历史纵深感。

尾联"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化用《论语》'岁寒知松柏'而更进一层,以'唯有'强调竹之孤贞,实为诗人自我人格的投射。"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应制诗的框架中巧妙注入了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呈现"仰观-俯察-平远"的多维视角,时间维度则通过"岁寒"将瞬间观感延伸至永恒。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盛赞:"六朝咏物诗的精致与盛唐气象的端倪,在此达到完美的平衡。"诗人以五色笔描绘青竹,最终超越形似而得其神韵,堪称初唐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以竹为题,却不止于咏物,实乃托物言志之佳作。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云:"如将白云,清风与归",恰可形容此诗清雅脱俗之致。诗中"葱翠梢云质"一句,以云喻竹,已见其高洁;"垂彩映清池"则暗合王摩诘"清泉石上流"之画意,动静相宜。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尝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观"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二句,风露自然成韵,不假雕琢而天趣自呈。东坡居士所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正为此等笔墨作注。

至若"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比兴之体,贵在神似。"此处龙鳞喻竹节嶙峋,凤翅比竹叶翩跹,得《离骚》香草美人遗意。结句"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论及咏物诗时曾言:"物性即我性,物情即我情",此十字真可作全诗诗眼,将竹之劲节与士之操守浑然相融。

明末竟陵派钟惺《诗归》有云:"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此诗通篇不着"坚贞"二字,而凛然气节自现,可谓得咏物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