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永明年间的一个春日拂晓,建康城郊的皇家别馆尚笼罩在夜雨的清润中。文惠太子萧长懋召集文学侍从之臣宴集赋诗,其时骤雨初歇,琉璃瓦上悬着未落的雨珠,谢朓作为竟陵王萧子良"竟陵八友"之一,奉教而作此《初晴应教》。
据《南齐书·王融传》载,永明九年(491年)前后,竟陵王"开西邸延才俊",形成以"竟陵八友"为核心的文学集团。这类应教诗多作于君臣游宴之时,需在严格限韵中展现才思。谢朓巧妙捕捉"归云半入岭"的瞬间动态,以"残滴尚悬枝"的晶莹意象,将南朝宫廷文学"清新俊逸"的审美追求推向极致。
《梁书·文学传序》称此时创作"弥尚丽靡",而谢朓此作却以疏淡笔触勾勒雨霁图卷。燕馆梁池的华美建筑与自然雨雾交融,既符合应制诗"颂圣德"的要求,又暗含山水诗"趣幽旨远"的特质,恰如钟嵘《诗品》所评"奇章秀句,往往警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