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别乐记室彦

2025年07月05日

穷途属岁晚,临水忽分悲。抱影同为客,伤情共此时。
雾色侵虚牖,霜氛冷薄帷。举袂惨将别,停怀怅不怡。
风严征雁远,雪暗去篷迟。他乡有岐路,游子欲何之。

褚亮

译文

晚别乐记室彦
傍晚与乐记室彦道别
穷途属岁晚,临水忽分悲。
困顿之际又逢岁末,在水边忽然感到离别的悲伤。
抱影同为客,伤情共此时。
形影相吊同是异乡之客,此刻共同沉浸在伤感之中。
雾色侵虚牖,霜氛冷薄帷。
雾气侵入空寂的窗棂,寒霜使单薄的帐幔更显清冷。
举袂惨将别,停怀怅不怡。
挥袖作别心中凄楚,停下脚步满怀惆怅不乐。
风严征雁远,雪暗去篷迟。
寒风凛冽中征雁远去,大雪昏暗里行舟迟迟。
他乡有岐路,游子欲何之。
异乡的岔路纵横交错,漂泊的游子该去向何方?

词语注释

虚牖(yǒu):空寂的窗户。牖,窗户。
霜氛:霜天的寒气。氛,雾气或寒气。
袂(mèi):衣袖。
征雁:远飞的大雁,常象征漂泊或离别。
去篷:离去的船帆。篷,船帆的代称。
岐路:岔路。岐,同“歧”。

创作背景

诗词《晚别乐记室彦》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岁末时节,南朝梁代诗人沈约立于寒水之畔,与挚友乐彦执手相别。彼时正值梁武帝天监年间(约502-519年),沈约虽官至尚书令,却因朝廷党争渐生退意。乐彦作为记室(掌文书之职),或许正奉命远行,而诗人自己亦饱尝宦海浮沉。

"穷途属岁晚"一句,既写实景——岁暮天寒、旅途艰难;更暗喻人生际遇。南朝门阀制度森严,士人常怀"道阻且长"之叹。史载沈约晚年屡次上表求退,诗中"抱影同为客"的孤寂,"霜氛冷薄帷"的凄清,恰是诗人与友人身处权力漩涡却心向林泉的写照。

"风严征雁远"暗含双重意象:一者呼应乐彦如雁南征的行程,二者隐喻梁代文士在乱世中如飘蓬辗转的宿命。末句"他乡有岐路"更显沉痛——时值北魏南侵频繁,南北士人常有流离,所谓"游子欲何之",实是对整个时代知识分子彷徨命运的叩问。

此诗以精炼的五言构筑时空叠印之境:霜雾弥漫的船舱、风雪交加的江面、歧路纵横的远方,在工整的对仗中透出建安风骨。沈约作为"永明体"倡导者,在此作中既实践了声律理论,又以史家笔力记录下了南朝文士集体性的精神漂泊。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被诗人赋予了极具穿透力的情感表达。岁末的萧瑟与途穷的困顿交织,"穷途属岁晚"一句便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临水而别的场景,让本已浓郁的离愁更添几分流动的哀伤,"忽分悲"的"忽"字精准捕捉到离别瞬间的情感爆发。

诗中意象的运用极具匠心:

  1. 光影意象:"抱影同为客"化用陶渊明"挥杯劝孤影"的意境,将孤独实体化为可拥抱的影子。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以有形写无形"的手法,使抽象孤寂获得触感。
  2. 气候意象:侵窗的雾色、凝霜的帷帐构成温度渐失的视觉图谱。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此类意象时认为,诗人通过"感官的层层递减"(视觉-触觉-心理)完成情感递进。
  3. 动作意象:举袖掩面的细节("举袂")与《古诗十九首》"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异曲同工,程千帆《古诗考索》称此类动作为"情感的身体性呈现"。

情感结构呈现三重递进:

  • 空间隔绝:"征雁远""去篷迟"构成水平方向的疏离
  • 时间凝固:"停怀怅不怡"展现心理时间的停滞
  • 存在迷惘:"游子欲何之"的终极叩问,叶嘉莹指出这延续了《楚辞》"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永恒漂泊母题

诗中"他乡有岐路"暗用"杨朱泣岐"典故,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用典如盐着水",将哲理性思考自然融入离别场景。末句设问实为无解之问,正如霍松林《唐诗鉴赏》所言:"以问作结,而情在问外,此盛唐手法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的艺术处理。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推崇"雾色侵虚牖"的"侵"字,认为这个动词使寒冷具有了侵略性,实现了"物我界限的模糊化"。这种主客交融的写法,正是该诗超越一般送别诗的关键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岁晚途穷,分襟水畔,客中送客,情何以堪!'抱影同为客'五字,写尽孤旅相怜之态。后四联以雾色霜氛烘托离思,更觉风雪征途与游子心事同其惨淡。"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云:"'举袂'一联,直追《楚辞·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之旨。结句'他乡有岐路',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句意而翻进一层,将飘零无依之悲推向极致。"

国学大师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称赏其意境营造:"'雾侵虚牖'、'霜冷薄帷',不独状深秋晓寒之景,实乃心绪之外化。全诗以景截情,以物达意,得情景交融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