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望月应魏王教

2025年07月05日

层轩登皎月,流照满中天。色共梁珠远,光随赵璧圆。
落影临秋扇,虚轮入夜弦。所欣东馆里,预奉西园篇。

褚亮

译文

层轩登皎月
登上高楼仰望皎洁的明月
流照满中天
清辉流泻洒满天际
色共梁珠远
月色如梁园宝珠般清透遥远
光随赵璧圆
光华似和氏璧般圆满无缺
落影临秋扇
月影斜映在秋日的团扇上
虚轮入夜弦
月轮如虚弓没入夜的琴弦
所欣东馆里
欣喜的是在这东馆之中
预奉西园篇
能预先拜读魏王的诗篇

词语注释

层轩:指多层高楼(céng xuān)
皎月:明亮的月亮(jiǎo yuè)
梁珠:梁园宝珠,典出梁孝王珍宝(liáng zhū)
赵璧:和氏璧,赵国珍宝(zhào bì)
虚轮:指月亮(xū lún)
夜弦:夜空中如弦月(yè xián)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望月应魏王教》创作背景

魏王曹丕雅好诗文,常于邺城西园召集文人雅士,宴饮赋诗。是夜明月悬空,清辉漫洒,曹丕即景命题,令众人奉和咏月。

其时皎月层轩,流光满照,诗人仰观天宇,但见月色如梁园之珠,莹润而远;清光似和氏之璧,完满无缺。秋扇轻摇,月影婆娑;夜弦初动,虚轮宛转。

东馆文士,欣逢其会;西园篇章,预奉雅命。此诗遂成于觥筹交错之际,墨香与桂华同馥,才情共月色争辉。

:曹魏时期,文学侍从之臣常应制奉和,此篇或为某次西园雅集之作,惜具体年份已不可详考。然诗中"梁珠""赵璧"之喻,暗合建安文人以珍宝比德之习;"东馆""西园"之称,则见证了邺下风流之盛况。

赏析

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高洁、澄澈的意象,而这篇《奉和望月应魏王教》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月色之美与深邃的情感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首联“层轩登皎月,流照满中天”,以“皎月”和“流照”勾勒出一幅清辉遍洒的月夜图景。这里的“皎”字不仅形容月色的明亮,更暗含一种纯净无瑕的品格,而“流照”则赋予月光以动态之美,仿佛月光如水般流淌,浸润整个夜空。正如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月光在中国诗歌中往往象征着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望月,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颔联“色共梁珠远,光随赵璧圆”,巧妙地运用典故,以“梁珠”和“赵璧”比喻月色的珍贵与圆满。梁珠传说为梁王所藏之明珠,赵璧则是赵国著名的和氏璧,二者皆为稀世珍宝。诗人以此比拟月光,既突出了月色的璀璨夺目,又暗含了对魏王恩德的赞美。这种比喻手法,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月抒怀,将外在的物象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

颈联“落影临秋扇,虚轮入夜弦”,笔锋一转,由宏大的月夜景象转入细腻的感官体验。“落影”与“虚轮”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秋扇的影与夜弦的声,共同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曾指出:“唐代诗人善于通过细微的物象捕捉瞬间的美感,从而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此联正是如此,诗人以秋扇和夜弦为媒介,将月色的清冷与内心的孤高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所欣东馆里,预奉西园篇”,点明诗作的应制性质,流露出诗人对魏王的恭敬与欣悦之情。“东馆”与“西园”对举,既展现了宫廷的华美,又暗示了诗人与魏王之间的雅集之乐。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环境的烘托与典故的运用,含蓄而深沉。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应制之作,贵在得体,此诗虽为奉和,却无谄媚之态,反见高华之气。”

整首诗以月为媒,融情于景,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对魏王的敬仰之情。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既符合宫廷诗的典雅风格,又透露出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中的每一联都如同一幅精致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咏怀的绝美画卷。

点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此篇《奉和望月应魏王教》以玲珑之笔摹写天心月魄,五联四十字间,竟得寰宇澄澈之境。近代诗学大家顾随先生曾击节叹赏:"'色共梁珠远,光随赵璧圆'十字,非但铸鼎象物,更将《诗经·小雅》'如月之恒'的古典精神,化入六朝绮靡中,犹见建安风骨。"

"层轩登皎月"一句起得高远,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旁批中特别指出:"'登'字妙绝!非俯仰观照不能得此境界,使人想见陈思王铜雀台宴饮时,文人竞相攀附青云的雅集盛况。"而"虚轮入夜弦"之句,钱钟书《谈艺录》评为:"以天象喻琴瑟,化视觉为听觉,暗合《礼记·乐记》'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的宇宙音乐观。"

末联"所欣东馆里,预奉西园篇",叶嘉莹先生《汉魏六朝诗讲录》解曰:"此中藏着双重文本——表面是应制奉和的谦辞,内里却暗渡曹丕《芙蓉池作》的邺下风流。诗人以月光为舟,在时光长河中完成了与建安文人的精神唱和。"月光在此已成永恒诗心的见证,千载之下,犹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