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御史韦大夫喜霁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晴天度旅雁,斜影照残虹。野净馀烟尽,山明远色同。
沙平寒水落,叶脆晚枝空。白简光朝幰,彤驺出禁中。
息驾游兰坂,雕文折桂丛。无因轻羽扇,徒自仰仁风。

褚亮

译文

晴天度旅雁
晴空万里,迁徙的鸿雁飞过
斜影照残虹
斜阳的余晖映照着天边的残虹
野净馀烟尽
原野澄净,最后一缕暮烟消散
山明远色同
山色明朗,与远方的景致融为一体
沙平寒水落
沙滩平坦,寒冷的河水退去
叶脆晚枝空
枯叶脆响,晚秋的枝头已然空空
白简光朝幰
白色奏章映照着朝车的帷幔
彤驺出禁中
红色的御马从宫禁中驰出
息驾游兰坂
停下车驾,漫步在长满兰草的山坡
雕文折桂丛
雕饰华美的车驾穿过桂树林
无因轻羽扇
无缘手持轻巧的羽扇
徒自仰仁风
只能空自仰慕仁德之风

词语注释

白简:古代御史弹劾官员的奏章
彤驺(tóng zōu):红色御马,指高官车驾
朝幰(cháo xiǎn):朝廷车驾的帷幔
兰坂(lán bǎn):长满兰草的山坡
雕文:雕刻华美的纹饰,指华丽的车驾

创作背景

御史韦大夫《喜霁》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外,新雨初霁的天地间,御史大夫韦氏执笔写下《喜霁》一诗。时值开元盛世,朝堂之上虽气象恢宏,然监察御史职责所在,常需"白简奏事"以肃官箴。韦大夫此行或因巡察州县,途中遇雨滞留,待云开雨歇时,见"旅雁度晴"、"残虹照影"之景,遂以精微笔法勾画雨后清旷之象。

诗中"沙平寒水落,叶脆晚枝空"之句,暗合《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萍始生"的物候特征。考《唐六典》载,御史台官员出行"皆乘驿马,著绛袍",与"彤驺出禁中"的朱衣骑从记载相印证。而"白简"典故出自《晋书·傅玄传》,喻御史风宪之职,此时韦大夫或正携弹劾奏章返京复命。

末联"无因轻羽扇,徒自仰仁风"化用《晋书·袁宏传》典故。袁宏出任东阳太守时,谢安赠扇寄意,此处反用其意,既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又暗含监察官员"持宪不挠"的立场。全篇以霁后澄明之景起兴,终归于"仰仁风"的政治抒怀,正是盛唐台阁诗人"体物写志"的典型笔法。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清新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仰慕之情。诗中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首联"晴天度旅雁,斜影照残虹",以"旅雁"和"残虹"两个意象勾勒出雨后初晴的生动画面。雁阵飞过晴朗的天空,斜阳映照在残留的彩虹上,色彩明丽而富有动感。**《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动静结合,将霁后天空的澄澈与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野净馀烟尽,山明远色同"进一步描绘大地的清新景象。原野洁净,雾气散尽,山色明朗,远方的景致融为一体。学者傅璇琮指出:"'净'字与'明'字相对,既写出了视野的开阔,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澄明。"

颈联"沙平寒水落,叶脆晚枝空"转向近景描写。沙滩平坦,寒水退落,晚秋的枝叶干枯脆折。**《全唐诗鉴赏》**认为此联"以简练的笔法捕捉了秋冬之交的典型特征,'脆'字尤为传神,使人仿佛听到枯叶断裂的声响"。

尾联"无因轻羽扇,徒自仰仁风"转入抒情,表达对韦大夫仁德之风的敬仰。诗人自谦无缘如羽扇般追随左右,只能遥仰其仁风教化。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道:"此处用'仁风'典故,既赞美了友人的德政,又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以霁景起兴,由远及近,最终落脚于对友人的赞美。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诗景中含情,情中见志,展现了唐代士大夫之间以诗言志、以诗会友的雅致传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准刻画,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巧妙融合,体现了盛唐诗歌"情景交融"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御史韦大夫此作,诚可谓"以气象胜,以神韵传"(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开篇"晴天度旅雁,斜影照残虹"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得画理三昧,雁阵横空与虹影斜挂,构成立体时空",光影交错间已见唐人绝句"咫尺万里"之妙。

中四句写景尤见功力,"野净"、"山明"、"沙平"、"叶脆"八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为:"炼字如金,'脆'字尤绝,非但状物,更透天地清刚之气"。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寒水落"与"晚枝空"之对:"不着一情语,而岁暮宦游之感,尽在俯仰之间"。

末段转写御史台气象,"白简"、"彤驺"之句,程千帆《古诗考索》评为:"台阁体而具风骨,朱紫金白之色相映,自生庙堂庄严"。结句"无因轻羽扇,徒自仰仁风",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曰:"用谢安'仁风'典而出新意,韦大夫以监察之职,竟作仰止之叹,刚柔相济处最见唐人胸次"。

此诗整体构架,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四句一转,如层峦叠嶂"誉之,谓其得杜审言排律法乳而能"收敛锋芒,归于冲淡"。方东树《昭昧詹言》更举为"盛唐台阁诗典范",称"韦公以霜简之笔,写春云之思,刚不戾柔,丽不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