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祭神州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泰圻严享,阴郊展敬。礼以导神,乐以和性。
黝牲在列,黄琮俯映。九土既平,万邦贻庆。

褚亮

译文

泰圻严享,阴郊展敬。
在神圣的泰坛庄严献祭,于北郊大地展现虔诚。
礼以导神,乐以和性。
礼仪用来引导神明,音乐用以调和心性。
黝牲在列,黄琮俯映。
黑色的祭牲整齐排列,黄色的玉琮低映光辉。
九土既平,万邦贻庆。
九州疆土已然安定,万国同享盛世祥庆。

词语注释

泰圻(tài qí):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高坛,又称泰坛。
阴郊:都城北郊的祭地之所,古人以『天阳地阴』,故称阴郊。
黝牲(yǒu shēng):纯黑色的祭祀牲畜。
黄琮(huáng cóng):黄色玉制礼器,祭祀大地时使用。
九土:九州疆土,代指天下。
贻庆(yí qìng):遗留福泽,此处指带来祥瑞。

创作背景

诗词祭神州乐章·雍和创作背景考略

一、礼乐渊源

此章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祭神州乐章"系列,为唐代宫廷祭祀大地之神的雅乐歌词。开元年间,玄宗命太常寺修订礼乐体系,此篇当为配合"雍和"曲调而作,属"十二和"雅乐之一。考《周礼·春官》有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雍和"之名即取"和谐雍睦"之意,用于祭祀地祇以达"神人以和"之境。

二、祭祀场景还原

"阴郊展敬"直指唐代祭祀制度。《大唐开元礼》规定:"孟冬祭神州地祇于北郊",所谓"阴郊"即北郊祭坛。唐人承《礼记》"兆于南郊就阳位,兆于北郊就阴位"之说,以南北分祭天地。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冬至,玄宗亲祀神州,太常卿引雅乐《雍和》以迎神,牲用黝犊,玉用黄琮,正与此诗"黝牲在列,黄琮俯映"相合。

三、礼器象征

诗中礼器深含古义:

  • 黝牲:《周礼·地官》郑玄注:"阴祀用黝牲,祭地北郊也。"黑色牺牲象征大地玄黄之色。
  • 黄琮:《周礼·春官》载"以黄琮礼地",玉琮外方内圆,喻天圆地方。1978年陕西扶风出土唐代黄玉琮,可证此制。

四、政治隐喻

"九土既平"暗合开元盛世气象。《元和郡县图志》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有328郡府,1573县,疆域"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张说《大唐封祀坛颂》称其时"六合宁泰,四夷宾服",与此诗"万邦贻庆"互为映照,展现"礼乐达于四海"的王道理想。

五、艺术特质

此章严守四言古体,句式整饬如祭器陈列。"礼以导神"二句化用《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以骈偶句式构建天地人神的和谐秩序。末联"九土""万邦"的空间拓展,使祭祀升华为对太平天下的礼赞,体现盛唐雅乐"气韵沉雄而辞采典丽"的特质。

赏析

这首《雍和》以庄严的祭祀场景为画卷,通过凝练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开篇"泰圻严享,阴郊展敬"八字,如青铜编钟般以双声叠韵形成仪式感,学者叶嘉莹指出"『泰圻』与『阴郊』的空间对仗,暗含《周礼》'祭天于圻,祭地于郊'的礼制传统"。

诗中礼器意象极具象征张力。"黝牲"与"黄琮"的色相碰撞,恰如闻一多所言"玄黄天地之色"的具象化——黑赤的牺牲象征土地血脉,苍璧黄琮则沟通天地(《神话与诗》)。礼器不再是静物,而是"俯映"着参与神圣对话的灵性存在。

音乐性表达暗藏深意。"礼以导神"四句被钱钟书评为"乐教思想的诗化呈现"(《管锥编》),"导"与"和"的动词运用,使抽象礼乐获得水流般的动态质感。这种音律美呼应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结尾的"九土既平"升华出双重时空:既是祭祀当下的太平景象,又暗含《尚书·禹贡》九州的历史纵深。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万邦贻庆的结句,将仪式瞬间扩展为永恒祥瑞,体现盛唐祭祀诗特有的时空张力。"

全诗情感如青铜鼎纹般庄重内敛,却在"俯映""导神"等动词中流露温情。傅璇琮《唐代文学史》认为此诗"完美平衡了祭祀文学的仪式性与抒情性",通过器物、动作、空间的诗意编码,最终抵达"天人雍和"的审美至境。

点评

诗词祭神州乐章·雍和赏析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庄雅不佻,庙堂之音。'礼以导神,乐以和性'八字,道尽祭祀精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称:"'黝牲''黄琮'之对,典重中含色彩;'九土''万邦'之转,肃穆里见气象。"

此章以天地为幕,以礼乐为枢。首句"泰圻严享,阴郊展敬"如青铜编钟骤响,"泰"字撑起苍穹,"严"字凝驻时光,郊祀的肃穆在"阴""展"二字间流转成流动的仪式。

"礼以导神,乐以和性"乃全篇枢机。礼为无形之阶,乐作有声之桥,八字如祭坛两侧的朱漆楹柱,撑起人神对话的宇宙秩序。胡应麟《诗薮》谓此联:"较《诗经·小雅》中祭祀篇章,更得中和之髓。"

颈联"黝牲在列,黄琮俯映"忽生画意。玄色牺牲与苍璧黄琮,在燔燎的青烟中构成上古色谱,沈约《宋书·乐志》曾引此联证"周礼器用之色,唐犹存焉"。结句"九土既平,万邦贻庆"如黄钟大吕收韵,"平"字似地平线般舒展,"贻"字若稻穗垂首,将祭祀升华至万民同庆的永恒瞬间。

今人续评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补注:"唐人祭祀乐章多板滞,惟此章'俯映''贻庆'等动词运用,使金石之器生出流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