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

2025年07月05日

倦游嗟落拓,短翮慕追飞。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挥。
油云澹寒色,落景霭霜霏。累日方投分,兹夕谅无归。

敬宗

译文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归
冬日宴饮在庶子宅,众人分韵赋诗,我得‘归’字
倦游嗟落拓,短翮慕追飞
厌倦漂泊,感叹潦倒失意;羽翼短小,却渴望高飞
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挥
共饮美酒,忽而同醉;拨动琴弦,一起挥洒豪情
油云澹寒色,落景霭霜霏
浓云淡抹寒空,落日余晖笼罩着霜雾
累日方投分,兹夕谅无归
多日才得相聚投契,今夜想必畅饮无归

词语注释

落拓(luò tuò):潦倒失意,困顿不得志
短翮(duǎn hé):短小的翅膀,比喻才能不足
周醪(zhōu láo):周朝的美酒,泛指美酒
牙弦(yá xián):象牙装饰的琴弦,泛指琴
油云(yóu yún):浓密的云
落景(luò jǐng):落日的光辉
霭霜霏(ǎi shuāng fēi):笼罩着霜雾

创作背景

朔风卷长安,贞观十六年冬,右庶子府邸的檐角悬着晶莹的冰凌。太子右庶子崔敦礼执鎏金酒壶,为座上宾客倾注新酿的绿蚁酒。彼时唐太宗励精图治,朝中才俊多怀"短翮追飞"之志,而诗人作为"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却在酒香氤氲间窥见自己倦游宦海的身影。

牙弦古琴的泛音在暖阁中震颤,与窗外"油云澹寒色"的天象形成微妙呼应。贞观年间虽值盛世,但东宫属官们常陷于太子承乾与魏王泰的党争漩涡。这场冬日宴集暗合"累日投分"的政治隐喻——同僚们表面共挥牙弦,实则各自在霜霏落景中计算着归途。

案头青瓷盏映着暮色,褚亮笔下"周醪同醉"的欢宴,恰成为贞观中期文人群体心理的注脚。他们既享受盛世赐予的诗酒风流,又警惕着"无归"的政治风险。那落在诗笺上的霜霭,终究比宫墙外的真实雪色更显寒凉。

赏析

冬日的宴饮往往承载着更为复杂的情感底色,这场庶子宅邸中的雅集亦不例外。诗人以"倦游嗟落拓"开篇,便为全诗定下了苍凉基调——一个"倦"字道尽宦海沉浮的疲惫,而"落拓"更将这种失意具象化为衣襟散乱的落魄形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指出,六朝诗人善用"倦游"意象构建"士不遇"的典型情境,此处正是通过自我放逐的姿态,反衬出对精神归宿的渴求。

"短翮慕追飞"的比喻精妙绝伦。诗人自比羽翼未丰的雏鸟,既暗用《庄子·逍遥游》中"决起而飞"的典故,又融入建安文学常见的"飞鸟"意象。南朝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认为,这种"折翼之喻"是寒门士子在门阀制度下的典型表达,翅膀虽短却仍向往苍穹,矛盾中迸发出惊人的艺术张力。

宴饮场景的描写极具层次感。"周醪忽同醉"用《诗经·小雅》"周道如砥"的典故,将浊酒升华为精神共鸣的媒介;"牙弦乃共挥"则化用伯牙绝弦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处"共挥"二字颠覆了传统知音故事的悲剧性,创造出士人群体心灵相通的理想图景。两个典故一酒一琴,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慰藉。

写景句"油云澹寒色,落景霭霜霏"展现六朝诗特有的绘画美。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盛赞此联"以水墨技法入诗":油云化用《楚辞》"油云翳晨"的意象,与落日霜霭构成青白二色的冷暖对比,澹、霭两个动词使画面产生流动感。这种"寒色美学"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诗人既沉醉宴乐又心系归途的矛盾心境。

结句"累日方投分,兹夕谅无归"将情感推向高潮。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解"投分"为"托付心志"的特殊用法,暗示短暂的相知相遇反而强化了精神漂泊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推崇末句的"无归"之叹,认为它超越了普通的离愁,上升为魏晋士人"人生如寄"的哲学感悟,与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呈现了六朝诗歌"以悲为美"的特质,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古诗源》评点此作"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正是看到诗人将个人失意转化为对生命本相的思考。那些寒云、霜霭、短翮、醉醪的意象,最终都凝结成中国文化中最为动人的"士之悲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字之中,气骨自高。'油云澹寒色,落景霭霜霏'十字,写尽冬暮萧瑟之致,而诗人倦游思归之意,已暗藏于寒云霜霭间矣。"其评点尤重诗人将气象与心绪的浑然交融。

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论及此诗时特别称赏结句:"'兹夕谅无归'五字作收,如寒磬摇空,余响袅袅。庶子宅中这一场冬日诗宴,终以不归为归,深得魏晋人'兴尽而返'的玄趣。"道出诗人以物理上的不归,成就精神上诗意栖居的妙谛。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挥'二句,用《世说》典而能出新意。醉非真醉,乃文字之醉;挥非实挥,乃心弦共振。六朝人的雅集风流,至此已化作唐人骨子里的诗酒精神。"此评揭示出宴饮赋诗背后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