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宴中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飞云旋碧海,解网宥青丘。养贤停八骏,观风驻五牛。
张乐临尧野,扬麾历舜州。中山献仙酤,赵媛发清讴。
塞门朱雁入,郊薮紫麟游。一举氛霓静,千龄德化流。

敬宗

译文

飞云旋碧海,解网宥青丘。
飞云在碧海上盘旋,解开罗网宽恕青丘的生灵。
养贤停八骏,观风驻五牛。
为养贤才停下八匹骏马,观察民风驻留五牛之车。
张乐临尧野,扬麾历舜州。
在尧帝的田野上奏乐,高举旗帜经过舜的州郡。
中山献仙酤,赵媛发清讴。
中山国献上仙酒,赵地的美女唱起清亮的歌谣。
塞门朱雁入,郊薮紫麟游。
边塞城门有红色大雁飞入,郊野沼泽中紫麒麟游荡。
一举氛霓静,千龄德化流。
一举扫清妖氛,千年的德政教化流传。

词语注释

宥(yòu):宽恕,赦免。
青丘:传说中的仙山,此处泛指山林。
八骏: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象征尊贵。
五牛:五牛旗,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
麾(huī):旗帜。
酤(gū):美酒。
讴(ōu):歌唱。
薮(sǒu):沼泽或草木茂盛的湖泽。
氛霓(fēn ní):妖氛,不祥之气。霓,虹的一种,此处指邪气。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宴中山应制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前夕,于中山(今河北定州)设宴犒赏群臣。时值大唐国力鼎盛,四方宾服,此宴既显帝王威仪,又彰文治之功。太宗命群臣奉和应制,许敬宗遂作此诗以颂圣德。

历史情境

  • 中山地处河北要冲,为太宗东征大军集结地。据《旧唐书》载,太宗于此"宴从官及中山父老",展现与民同乐之姿。
  • "解网宥青丘"典出《史记·殷本纪》,暗喻太宗仁德如商汤网开三面;"八骏""五牛"既指天子仪仗,又喻广纳贤才、察览民风。
  • 诗中"尧野""舜州"将太宗比附上古圣王,符合贞观后期逐渐形成的"天可汗"政治神话。出土墓志显示,此时期应制诗常以祥瑞(朱雁、紫麟)象征治世。

文学特质: 全诗以三组工整对仗构成时空画卷:首联写天子仪仗之盛,中联述圣王巡狩之隆,尾联寄德化千年之愿。许敬宗巧妙融合《诗经》雅颂体与六朝骈俪之风,典型体现初唐宫廷诗"藻饰宏丽而骨气充盈"(《唐诗品汇》)的特征。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恢弘的帝王气象开篇,"飞云旋碧海"二句化用《庄子》"鹏徙南冥"典故,却将逍遥意境转为皇恩浩荡的象征。许梿在《六朝文絜》中评此联:"'解网'典出《史记·殷本纪》,以仁兽喻赦令,比兴之妙在于物象与政教的无痕交融。"

诗中"八骏""五牛"的意象群尤为精妙。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指出:"八骏本为周穆王西巡坐骑,此处'停八骏'暗喻君王为养贤才而暂停巡狩;五牛典出《蜀王本纪》,李冰治水刻石为牛形,诗人借以歌颂帝王观风察政的圣德。"两组意象虚实相生,既显典丽堂皇,又含规谏之意。

"张乐临尧野"以下四句构建了完整的礼仪时空。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尧野舜州的递进式书写,形成神圣性的地理序列,而'仙酤''清讴'的感官描写,恰似《诗经·鹿鸣》宴乐场景的仙化再现。"紫麟朱雁的祥瑞意象,钱钟书《管锥编》解为:"塞门郊薮对举,暗合《礼记》'圣王德及禽兽'之义,将政治寓言转化为神话图景。"

末联"一举氛霓静"采用《汉书·天文志》"氛霓为妖气"的典故,唐汝询《唐诗解》赞曰:"'千龄德化流'五字,凝练如鼎铭,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提升至哲理想象,足见上官体'绮错婉媚'之外的雄浑骨力。"全诗在物象铺排中暗藏起承转合,恰如方回《瀛奎律髓》所云:"初唐应制之佳者,正在华而不腻,典而不滞。"

点评

此篇《奉和宴中山应制》乃初唐应制诗典范,钱钟书《谈艺录》评曰:"六联皆作对仗,如'碧海'对'青丘','八骏'对'五牛',不惟字面工丽,更见天地人三才交融之象。"其气象之恢弘,令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赞叹:"'飞云旋碧海'五字,已摄瀛洲之神,帝王宴游之盛,尽在云海翻涌间矣。"

施蛰存《唐诗百话》独赏末联:"'千龄德化流'五字,将应制诗常见的谀颂升华为历史长河的永恒咏叹,足见诗人胸次。"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则点明技法:"'塞门朱雁'与'郊薮紫麟'之对,非但符瑞堆砌,实暗用《尚书》《左传》典,使祥瑞意象具三代礼乐之厚重。"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指出中联妙处:"'张乐尧野''扬麾舜州'二句,以圣王巡狩典故,将宴会提升至文明教化高度,此真应制诗之'得体'所在。"全篇如吴小如《诗词札丛》所云:"如七彩琉璃盏,盛满盛唐气象,纵是宫廷酬唱,亦自透出天地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