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宴中山应制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前夕,于中山(今河北定州)设宴犒赏群臣。时值大唐国力鼎盛,四方宾服,此宴既显帝王威仪,又彰文治之功。太宗命群臣奉和应制,许敬宗遂作此诗以颂圣德。
历史情境:
- 中山地处河北要冲,为太宗东征大军集结地。据《旧唐书》载,太宗于此"宴从官及中山父老",展现与民同乐之姿。
- "解网宥青丘"典出《史记·殷本纪》,暗喻太宗仁德如商汤网开三面;"八骏""五牛"既指天子仪仗,又喻广纳贤才、察览民风。
- 诗中"尧野""舜州"将太宗比附上古圣王,符合贞观后期逐渐形成的"天可汗"政治神话。出土墓志显示,此时期应制诗常以祥瑞(朱雁、紫麟)象征治世。
文学特质: 全诗以三组工整对仗构成时空画卷:首联写天子仪仗之盛,中联述圣王巡狩之隆,尾联寄德化千年之愿。许敬宗巧妙融合《诗经》雅颂体与六朝骈俪之风,典型体现初唐宫廷诗"藻饰宏丽而骨气充盈"(《唐诗品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