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刘散员同赋得陈思王诗山树郁苍苍

2025年07月05日

乔木托危岫,积翠绕连冈。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
风来闻肃肃,雾罢见苍苍。此中饯行迈,不异上河梁。

敬宗

译文

送刘散员同赋得陈思王诗山树郁苍苍
送别刘散员,同题赋诗,得陈思王‘山树郁苍苍’之句
乔木托危岫,积翠绕连冈。
高大的树木依托着险峻的山峰,层层翠绿环绕着连绵的山冈。
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
树叶稀疏仍能透下光影,花儿稀少尚未散发芬芳。
风来闻肃肃,雾罢见苍苍。
清风吹来,沙沙作响;雾气散去,满目苍茫。
此中饯行迈,不异上河梁。
在此为你饯行远游,情谊深厚不亚于‘河梁’送别。

词语注释

岫(xiù):山峰。
积翠:形容层层叠叠的翠绿色。
肃肃:形容风声。
饯行(jiàn xíng):设宴送别。
行迈:远行。
河梁:古诗中常指送别之地,典出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

创作背景

建安风骨余韵在,曹植笔下苍苍山树,竟在数百年后的大唐天宝年间,被刘散员与友人同赋得之。彼时长安城中诗酒风流,文人雅集盛行,此诗正是某次饯别宴上分韵赋诗的产物。

陈思王《公宴诗》"山树郁苍苍"之句,原是曹植随父王曹操游宴铜雀台时所作。其诗以苍茫山树起兴,暗藏"烈士暮年"之壮怀。唐人重选学,尤爱建安气象,刘散员等人拈得此句,恰似握住了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危岫连冈的构图分明是曹植笔下邺都西园的叠嶂,而"风来肃肃"的听觉描写,又暗合了曹丕《清河作诗》中"肃肃暮雨"的建安音律。

最妙者在末句"不异上河梁"的用典。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的别离意象,与眼前饯行场景叠印,使这场唐人雅集同时拥有了建安风骨与汉魏气象。那疏叶间漏下的斑驳光影,未及盛放的花苞,恰似诗人们对前朝文采的追摹——未臻极致,却自有一派初唐特有的清疏之美。

赏析

这首诗以苍茫山树为背景,将离情别绪融入雄浑的自然意象中,展现了初唐诗歌"气象浑成"的特质。首联"乔木托危岫,积翠绕连冈"以仰视视角勾勒出壮阔的山水画卷,危崖上的乔木与连绵的翠色形成立体空间构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评点此句"以青翠欲滴的视觉印象,暗喻友人高洁品格"。

颔联"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转入精微观察,疏叶筛落的斑驳光影与未盛放的含蓄花香,构成通感意境。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推许这种"以缺憾见圆满"的表现手法,认为"诗人刻意选择未达极盛的物象,恰似离别时欲说还休的情愫"。颈联"风来闻肃肃,雾罢见苍苍"运用听觉与视觉的转换,风声肃杀与雾散苍茫的意象交织,周勋初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读为"自然现象的瞬息万变,暗喻人生聚散无常"。

尾联"此中饯行迈,不异上河梁"化用李陵《别诗》典故,将眼前饯别与历史名篇并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河梁'意象的运用,使私人化的离别获得厚重的历史纵深,平凡的山树因人文积淀而显得气象高古。"全诗最妙处在于将《楚辞》式的山鬼意象与魏晋风骨熔于一炉,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盛赞此诗"以苍劲之笔写缠绵之情,在疏朗的物象排列中暗藏情感的密线"。

诗人通过山树由近及远、自微观至宏观的多维度呈现,构建出"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审美空间。树木的郁苍不仅是自然状态的描摹,更是诗人用"积翠"这个动态词藻暗示的深情积淀。这种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写法,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唐代诗人总能在物理距离中丈量出情感的重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至此,气骨苍然,直追汉魏。'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十字,写尽山树初春神韵,较之'池塘生春草'更饶画意。"其评点道出诗人以简驭繁的笔力,疏影暗香间自有无尽生意。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着眼于结句升华:"'此中饯行迈,不异上河梁',忽将饯别之情与苍茫山色打成一片,使陈思王'高台多悲风'之慨,复见于初唐。李太白'青山横北郭'一联,或自此化出。"

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称许中二联对仗:"'风来''雾罢'一联,以听觉视觉交替写山树动态,肃肃承其声,苍苍绘其色,较王摩诘'空山新雨后'更见斧凿无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