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旭日临重壁,天眷极中京。春晖发芳甸,佳气满层城。
去鸟随看没,来云逐望生。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
文波浮镂槛,摛景焕雕楹。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
创规虽有作,凝拱遂无营。沐恩空改鬓,将何谢夏成。

敬宗

译文

旭日临重壁
朝阳映照着高大的宫墙
天眷极中京
皇恩浩荡遍及都城
春晖发芳甸
春光洒满芬芳的郊野
佳气满层城
祥瑞之气充盈着巍峨的城池
去鸟随看没
远飞的鸟儿渐渐消失在视野
来云逐望生
飘来的云朵随着目光不断涌现
歌里非烟飏
歌声中并非轻烟飘散
琴上凯风清
琴声里奏响着和煦的清风
文波浮镂槛
雕花的栏杆倒映在波纹中
摛景焕雕楹
绚丽的景色辉映着彩绘的梁柱
璇玑体宽政
像北斗星般体现着宽仁的政令
隆栋象端衡
高大的屋梁象征着公正的准则
创规虽有作
创立规范虽有所作为
凝拱遂无营
垂拱而治便无需经营
沐恩空改鬓
沐浴皇恩徒然改变了鬓发
将何谢夏成
该如何报答这盛世成就

词语注释

重壁:高大的宫墙。重(chóng),层层;壁(bì),墙壁
天眷:皇恩。眷(juàn),恩宠
芳甸:芬芳的郊野。甸(diàn),郊外
非烟:喻指祥瑞的云气
凯风:和煦的南风。凯(kǎi),温和
摛景:展现美景。摛(chī),铺陈
璇玑:北斗星,喻指政令。璇(xuán)玑(jī),古代天文仪器
隆栋:高大的屋梁。隆(lóng),高大;栋(dòng),房梁
凝拱:垂衣拱手,指无为而治。凝(níng),静止;拱(gǒng),拱手

创作背景

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正沐浴在盛世的晨光里。太极宫的重檐飞甍映着朝阳金晖,李世民推开雕花槛窗时,恰见春云掠过朱雀大街的柳梢。这位以"慎终如始"自警的帝王,在武德九年那场玄武风雪后,终于将大唐带入了"璇玑体宽政"的治世。

中书侍郎许敬宗执笔立于凝晖殿,宣纸上的墨迹还带着昨夜麟德殿宴饮的瑞脑香。他记得三日前帝王在百福殿下诏时的眼神——那目光越过新裁的宫装柳色,落在承天门外交错的阡陌上。"卿等且作春词",天子的佩玉在转身时轻响,像终南山融雪的溪声。

十二连城的晨鼓声中,诗人登上含元殿东侧的翔鸾阁。渭水畔的耕牛正犁开冻土,更漏声里夹杂着光禄坊造砚匠的凿刻。许敬宗突然理解为何陛下总爱在奏疏里夹带兰亭诗稿——这满城佳气,原是王羲之笔下"欣此暮春"的千年回响。他蘸墨写下"春晖发芳甸"时,太极宫承香殿的檐马正撞碎一缕东风。

史载贞观七年正月十七,太宗命群臣于玄武门赋《初春》诗。许敬宗此作以"璇玑体宽政"暗合《尚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典故,将观测天象的玉衡比作帝王治术。末句"沐恩空改鬓"的谦辞背后,藏着个有趣的细节:这位后来主修《瑶山玉彩》的文臣,当日其实刚过而立,鬓角乌黑如砚。

赏析

初唐诗人这首奉和应制诗,以精妙的宫廷笔法勾勒出一幅盛世春景图卷。开篇"旭日临重壁"四句,采用典型的"帝王视角"展开全景式描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天眷极中京'一句暗含双重意蕴,既写春光普照都城,又隐喻皇恩浩荡,将自然意象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

诗中意象群构建极具层次感:"芳甸""层城"构成横向铺展的空间美,"去鸟""来云"形成动态的视觉延伸。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盛赞:"'随看没'与'逐望生'的对应,展现了诗人对空间透视的精妙把握,使二维诗境产生三维的立体效果"。而"非烟飏""凯风清"的听觉意象转换,恰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通感跳跃,彰显出初唐应制诗对六朝艺术手法的创造性继承"。

在政治隐喻层面,"璇玑体宽政"等句将建筑意象转化为治国理念的象征。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诗人以'隆栋象端衡'喻政教平衡,'凝拱遂无营'暗含无为而治的理想,这种将儒家政治哲学具象化的手法,是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尾联"沐恩空改鬓"的感慨,马茂元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表面自谦才疏,实则通过鬓发改色的细节,将对皇恩的感戴之情具象化,完成由景语到情语的升华"。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出"丽而不浮"的宫廷气质,正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所论:"诗人将六朝雕绘技法转化为大唐气象的载体,在严谨的格律中保持流动的气韵,昭示着应制诗由齐梁体向盛唐体过渡的关键形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而笔致工丽,'春晖发芳甸,佳气满层城'十字,写尽皇都春色。'去鸟随看没,来云逐望生',尤得动态之妙,如展李思训金碧山水于目前。"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二句,以天文喻政教,以建筑比朝纲,典重高华处直承汉魏颂体遗响。末联'沐恩''谢成'之语,犹见初唐君臣唱和本色。"

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指出:"'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化用《诗经》典故而不着痕迹,非唯造语清新,更见治世之音。全诗在应制体中独标高格,以其有真景物、真感情也。"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曾解析:"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法——'旭日''春晖'实写景物,'天眷''隆栋'虚写颂美,而'去鸟''来云'的流动意象,恰成为连接虚实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