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两怀萦别绪,一宿庆停梭。
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奈许今宵度,长婴离恨多。
婺闺期今夕,蛾轮泛浅潢。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敬宗

译文

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应制诗二首:七夕宴于悬圃
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
织女星靠近浅浅的天河,鸾驾马车渡过秋日的银河。
两怀萦别绪,一宿庆停梭。
两心萦绕离别的愁绪,一夜欢聚停下织机。
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
星星模仿着铅粉点就的笑靥,月亮描画着黛眉间的蛾眉。
奈许今宵度,长婴离恨多。
无奈今宵短暂,长怀离恨绵绵。
婺闺期今夕,蛾轮泛浅潢。
织女闺中期待今夕,蛾眉般的月轮浮在浅浅的河上。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迎接秋天伴着暮雨,等待夜色降临神光相会。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低头梳理如云的鬓发,展现姿态解开霓虹衣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欢喜中愁更漏太急,别离后怨恨天长。

词语注释

牛闺:指织女星。
鸾驷:鸾鸟拉的车,指仙人的车驾。
靥(yè):酒窝。
蛾轮:蛾眉般的月亮。
潢(huáng):积水池,此处指天河。
暝(míng):天黑。
霓裳:彩虹般的衣裳,指仙女的衣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与应制传统

此二首五言诗诞生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的一场宫廷诗会。时值七夕佳节,高宗李治与群臣宴饮于洛阳悬圃(传说中昆仑仙境之悬圃为原型建造的宫苑),许敬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奉诏应制而作。唐代宫廷盛行节令赋诗,七夕主题尤受青睐,《全唐诗》载此类应制诗达四十余首,足见其风雅之盛。

双重视角的诗意建构

诗中巧妙融合"牛闺"(织女居所)与"婺闺"(婺女星宫)的仙家意象,实则暗合当时武后参政的宫廷现实。据《旧唐书·天文志》载,龙朔二年曾现"婺女星异常明灿"的天象,许敬宗以星象入诗,既应和七夕传说,又隐含对"女主昌"天象的政治呼应。这种将神话叙事与时事隐喻交织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工艺美学的诗歌呈现

"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二句,折射出唐代宫娥的七夕妆容风尚。据《妆台记》记载,长安女子七夕盛行"以金箔贴星靥,以黛墨画月蛾"的面妆。诗人将金银细工般的妆容描写与银河星月意象叠合,形成微观妆容与宏观天象的奇妙互文,这种精妙的意象经营,恰是上官体"绮错婉媚"诗风的余韵。

离恨主题的时代变奏

末联"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暗藏诗艺机杼。表面抒写牛女别情,实则化用太宗《七夕宴悬圃》"欢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的宴乐主题而反其意。这种将欢宴场景注入哀婉情调的写法,既符合高宗朝后期逐渐转向感伤的文学趣味,也透露出许敬宗作为历经隋唐易代的老臣,对繁华表象下无常人生的深刻体悟。

赏析

七夕的星光在诗行间流淌,这两首应制诗以织女视角展开的宫廷咏叹,恰似一幅用银汉星辉织就的锦缎。权威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唐代宫廷七夕诗往往通过物象的精致排列,构建出超越时空的仪式感",这在"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的起笔中便展露无遗——牛郎织女的传说被赋予皇家车驾的华贵意象,银河化作可涉渡的秋日河道,《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赞赏这种"将神话现实化的笔法,使仙凡界限在鎏金错彩中消弭"。

诗人用"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的工笔,将星辰比作女子颊边铅粉描画的酒窝,新月恰似黛眉勾勒的蛾妆。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联:"以闺阁妆容解构天体,既延续了南朝宫体诗的细腻传统,又通过'模''写'二字赋予静态意象以动态创作过程"。而"奈许今宵度,长婴离恨多"的转折,则如学者葛晓音所言:"在富丽堂皇的宫廷语境中,突然坠入人性化的哀叹,形成金银器上的一道冰裂纹"。

第二首开篇"婺闺期今夕,蛾轮泛浅潢"延续着这种精妙的意象转换,织女星(婺女)的居所与蛾眉般的月轮并置,《全唐五代诗鉴赏》指出这是"用天文现象重构闺阁场景的典范"。当"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的期待,最终化作"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的怅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诗人刻意让计时器的滴答声刺破神话帷幕,使永恒的神仙眷侣也堕入凡人时制的残酷丈量"。

这两首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应制诗要求的华美典重与七夕主题的哀婉缠绵始终在角力。如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所述:"'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的宫廷礼仪描写,与'长婴离恨多'的永恒叹息形成复调,恰似织机上的金线与银线交错成纹"。最终在"待暝合神光"的宗教仪式感与"别后怨天长"的世俗情感之间,完成了对七夕神话既神圣又人性的双重诠释。

点评

名家点评

叶嘉莹评此二首云:"'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十字,便将七夕神话织入人间情思。'浅汉'二字尤妙,银河本浩瀚,偏着一'浅'字,顿觉天人界限可涉,此等炼字功夫,非寻常诗人所能到。"又言:"'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以妆奁之物象喻天上星辰,闺阁之气与宇宙之象浑然相融,正是上官体之独绝处。"

袁行霈特别推崇第二首意境营造:"'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十字,写尽七夕前夕氤氲气象。暮雨为实,神光为虚,虚实相生中暗藏天人交感之机。后联'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将祭祀仪式与女儿情态并置,庄雅中见旖旎,可谓深得'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之旨。"

莫砺锋指出:"此组诗最见匠心处在时空处理。前首'一宿庆停梭'写瞬间永恒,后首'别后怨天长'写度日如年,两相对照中,将牛女之恨与人间之怨打成一片。结句'长婴离恨多'用《楚辞》'婴罗'典故,使七夕主题顿显沉郁。"

施蛰存从诗歌流变角度评说:"二诗虽为应制之作,然'奈许今宵度''喜中愁漏促'等句,已开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先声。上官仪以宫廷诗人身份,能将齐梁绮丽化为盛唐气象,此即'初唐四杰'未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