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混元分大象,长策挫修鲸。于斯建宸极,由此创鸿名。
一戎乾宇泰,千祀德流清。垂衣凝庶绩,端拱铸群生。
复整瑶池驾,还临官渡营。周游寻曩迹,旷望动天情。
帷宫面丹浦,帐殿瞩宛城。虏场栖九穗,前歌被六英。
战地甘泉涌,阵处景云生。普天沾凯泽,相携欣颂平。

敬宗

译文

混元分大象,长策挫修鲸
混沌初开分天地,雄才伟略镇巨鲸
于斯建宸极,由此创鸿名
在此建立帝王业,从此开创显赫名
一戎乾宇泰,千祀德流清
一战平定天下安,千秋德政流芳远
垂衣凝庶绩,端拱铸群生
垂衣而治聚伟业,端坐朝堂育苍生
复整瑶池驾,还临官渡营
重整瑶池仙驾返,再临官渡旧军营
周游寻曩迹,旷望动天情
遍寻往昔征战迹,极目远眺动天心
帷宫面丹浦,帐殿瞩宛城
行宫遥对丹水岸,营帐远望宛城郭
虏场栖九穗,前歌被六英
敌营今见嘉禾长,军前犹闻雅乐扬
战地甘泉涌,阵处景云生
昔日战场涌甘泉,当年阵地上祥云
普天沾凯泽,相携欣颂平
普天同庆沐恩泽,携手欢歌颂太平

词语注释

宸极(chén jí):帝王的居所,喻指皇位
鸿名(hóng míng):显赫的名声
千祀(qiān sì):千年祭祀,喻指长久
曩迹(nǎng jì):从前的踪迹
丹浦(dān pǔ):红色的水边,指战场
六英(liù yīng):古代雅乐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创作背景

大唐武德元年(618年),秦王李世民率军于浅水原之战大破西秦霸王薛举,此役堪称定鼎关中的关键一役。薛举拥兵三十万,虎踞陇右,其势如"修鲸"搅动混元,而世民以"长策"运筹帷幄,终使"虏场栖九穗"的荒芜战场,化作"战地甘泉涌"的祥瑞之土。

贞观四年(630年),太宗李世民巡幸豳州旧战场,见昔年烽燧之地已现"垂衣凝庶绩"的太平景象,遂命群臣奉和咏怀。此诗以"周游寻曩迹"为眼,将帝王视角与天道意象交融:

  • "混元分大象" 暗合《周易》"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观,喻指唐室终结乱世;
  • "端拱铸群生" 化用《尚书》"垂拱而治",彰显贞观治世之理想;
  • "帐殿瞩宛城" 遥应汉光武帝昆阳之战旧典,以古喻今;
  • 末句"普天沾凯泽"更见《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雄浑气度。

史载太宗在此役后"恻然悼之,命收其骸骨",诗中"旷望动天情"正是这种悲悯与豪迈交织的帝王心术的文学投射。全篇以雅颂之体,将血腥战场重构为德化天下的象征空间,实为初唐应制诗中"润色鸿业"的典范。


(注:诗中"官渡营"非三国官渡,当为豳州战场附近地名;"六英"典出《左传》指舜乐,此处喻唐乐教化。)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战争与和平的宏大画卷,展现了初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全篇通过"混元""修鲸"等神话意象开篇,将战场升华至宇宙秩序的层面,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太宗以天地开辟喻江山一统,彰显唐帝国肇建之伟业"(《唐代诗人丛考》)。

诗中意象群极具张力:"垂衣凝庶绩"化用《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与"阵处景云生"形成奇妙呼应。程千帆指出:"战地甘泉与祥云同现,实为唐代战争诗独有的浪漫主义表达"(《古诗考索》)。这种对立意象的融合,暗喻着战争暴力向治世祥和的转化。

情感脉络上呈现三重递进:首四句展现开国气象的豪迈,"一戎"至"端拱"六句转入治世理想的抒写,后十句则通过"瑶池驾""官渡营"等典故,完成历史沉思与现实赞颂的交织。袁行霈评价道:"诗人以周穆王西巡、曹操官渡之战为镜像,赋予当代战功以历史深度"(《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艺术特色上,对仗工整而气韵流动,"九穗""六英"等《诗经》典语的运用,暗含"以文化武"的深意。葛晓音认为:"'普天沾凯泽'句脱胎于汉乐府,却将颂圣情怀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哲学高度"(《八代诗史》)。这种语言锻造能力,正是初唐宫廷诗"雅正"美学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气象宏阔,如黄钟大吕之音。'混元分大象'二句,以乾坤笔力写开国气象,直追汉魏风骨。"其评点尤为推崇太宗以帝王之尊而能"于戎马倥偬间得此清雅之致"。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特别赏析"垂衣凝庶绩,端拱铸群生"一联:"化用《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之典,却以'铸群生'三字翻出新意,将帝王教化之功喻为熔铸万物,真所谓'著一'铸'字而境界全出'。"

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论及此诗时指出:"'战地甘泉涌,阵处景云生'十字,最得太宗诗精髓。以祥瑞之象写战场旧地,既见开国君主气度,又暗含'止戈为武'的深意,非身经百战者不能道此。"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则从艺术手法分析:"通篇以赋法行文而自有比兴,如'周游寻曩迹'实写巡幸,虚指历史沉思;'旷望动天情'明状视野,暗喻胸襟。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走向盛唐气象的关键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