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喜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嵰州表奇贶,閟竹应遐巡。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伏槛观花瑞,称觞庆冬积。飘河共泻银,委树还重璧。
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韬碧。千里遍浮空,五轫咸沦迹。
机前辉裂素,池上伴凌波。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
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

敬宗

译文

奉和喜雪应制
恭和圣上喜雪应制诗
嵰州表奇贶,閟竹应遐巡
嵰州呈现祥瑞之兆,幽深竹林迎接远巡
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怎比得上皇城洛阳,飞雪洒落天河之滨
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
恍若玉树琼林破晓,顷刻又如李花迎春
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姑射山映雪如仙姿,郢都道飘雪杂歌尘
伏槛观花瑞,称觞庆冬积
倚栏观赏雪花祥瑞,举杯庆贺冬雪丰积
飘河共泻银,委树还重璧
飘落河面共泻银辉,堆积枝头如叠玉璧
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韬碧
连绵山峦半掩翠色,无垠苍穹远隐碧空
千里遍浮空,五轫咸沦迹
千里长空雪花飞舞,五车深度尽掩踪迹
机前辉裂素,池上伴凌波
织机前辉映素绢,池塘边伴随凌波
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
飞雪光华承玉宇,凝结辉映混金娥
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
此日松竹显本性,欣然敬献柏梁歌

词语注释

嵰州(qiǎn zhōu):传说中的祥瑞之地
奇贶(qí kuàng):奇异的恩赐
閟竹(bì zhú):幽深的竹林
遐巡(xiá xún):远巡
流霰(liú xiàn):飞落的雪粒
琼林(qióng lín):玉树般的树林
李径(lǐ jìng):李花盛开的小路
姑峰(gū fēng):姑射山,传说中的仙山
郢路(yǐng lù):郢都的道路
称觞(chēng shāng):举杯
委树(wěi shù):堆积在树上
绵霄(mián xiāo):无边的天空
韬碧(tāo bì):隐藏碧空
五轫(wǔ rèn):古代测量雪深的单位
裂素(liè sù):织机上的素绢
凌波(líng bō):凌波仙子
金娥(jīn é):指月亮
松筠(sōng yún):松树和竹子
柏梁(bǎi liáng):柏梁台,汉代台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喜雪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一、应制诗的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唐代宫廷"奉和应制"之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玄宗朝每逢祥瑞天象,必诏群臣赋诗纪盛。开元年间"雪兆丰年"被视为重要祥瑞,《唐会要》卷二十八详细记载了开元二年(714年)冬至日长安大雪,玄宗御制《喜雪》诗并命张说等大臣奉和的史实。诗中"称觞庆冬积"与史载"冬至宴百官"的节庆传统高度吻合。

二、空间意象的政治隐喻

"御京洛""下天津"的表述暗含双京叙事。洛阳在武周时期称"神都",玄宗虽还都长安,但洛阳仍具特殊地位。《旧唐书·玄宗纪》载其五次东巡,诗中"閟竹应遐巡"或指帝王出巡时竹宫秘祝的典故(见《汉书·礼乐志》),将雪景与巡狩之礼巧妙结合。

三、物候描写的文学传承

"琼林""李径"之喻承袭六朝咏物传统。鲍照《舞鹤赋》有"振玉羽于琼林",庾信《马射赋》云"李径桃溪",诗人化用前贤意象构建雪中仙境。"姑峰映仙质"更暗含《列仙传》中毛女玉姜典故,与玄宗崇道思想相呼应。

四、宴饮场景的仪式性书写

末联"欣奉柏梁歌"直指汉武帝柏梁台联句旧事。《唐六典》载玄宗于兴庆宫建花萼相辉楼,常在此举行诗会。张九龄《奉和圣制瑞雪篇》有"朝觐从容问幽仄"之句,可见此类应制诗多成于宫廷宴饮场合,兼具文学竞技与政治仪礼双重功能。

五、气象描写的科学观察

"飘河共泻银"等句体现唐人精确的自然观察。《开元占经》卷一百一载:"凡雪五日谓之瑞雪",诗中"五轫咸沦迹"(轫通仞)与《西京杂记》"积雪没胫"的记载形成互文,反映当时对降雪量的关注已具科学维度。

赏析

雪,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精灵。这篇应制诗以雪为媒,将皇家的富贵气象与自然的纯净之美完美融合,展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风貌。

诗人开篇即以神话意象营造超凡意境。"嵰州"传说为昆仑仙山产玉之地,"閟竹"暗用湘妃竹典故,雪被赋予仙界的奇珍异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起笔"将现实雪景提升至神话维度,为全诗奠定瑰丽基调"。当雪花飘落帝都,诗人用"琼林曙""李径春"的比喻,使凛冽的冬雪瞬间焕发出春日般的生机,这种化寒为暖的笔法,被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誉为"宫廷诗人特有的审美转化"。

诗中意象群呈现多维度美感:仰望有"绵霄韬碧"的苍穹画卷,平视见"飘河泻银"的流动银练,俯察得"委树重璧"的静态雕塑。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连山分掩翠"句:"以青山为底色,白雪为留白,恰似一幅水墨丹青,体现唐人'诗中有画'的自觉追求。"而"五轫咸沦迹"的夸张描写,则印证了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观点:"宫廷诗人擅长用空间淹没感制造帝国气象"。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平衡应制诗的颂圣要求与个人审美体验。"伏槛观花瑞"的闲雅,"称觞庆冬积"的欢愉,最终升华为"欣奉柏梁歌"的朝堂之乐。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认为:"这种公私情感的调和,正是初唐应制诗超越六朝同类作品的关键。"特别是"松筠性"的自我比况,既保持士大夫的品格标榜,又不失对皇权的恭敬,体现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全诗最令人称道的是光色交织的视觉艺术。"辉裂素"的强烈对比,"凝照混金娥"的迷离光影,构成富有现代感的色彩构图。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赞叹:"诗人对光感的把握近乎印象派画家,雪映朝霞的瞬息变幻被凝固成永恒的诗行。"这种通感手法,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个清晨,长安宫殿里流转的七彩雪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仙笔写瑞雪,字字皆作瑶华想。'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二句,恍见玉树盈阶之景,非身历九重禁苑者不能道。"

桐城派大家方苞评点:"'飘河共泻银,委树还重璧'十字,写尽雪魄冰魂。银泻河而璧挂树,造化之工与雕琢之妙合而为一,真得王摩诘'诗中有画'三昧。"

词学大师况周颐《蕙风词话》引申评骘:"通篇用'嵰州''閟竹''姑峰''郢路'等仙家典故,却以'松筠性''柏梁歌'收束,使清虚之境顿生人间暖意。此等章法,正如雪覆红尘而温情自现。"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指出:"'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韬碧'暗合画理,雪山轮廓以翠色勾勒,云空层次借碧烟渲染,此乃六朝彩绘之法入诗,张说实开王右丞先声。"

台湾学者叶嘉莹教授在《灵谿词说》中赏析末联:"以岁寒松柏呼应柏梁台雅集,将自然之雪升华为文化之雪。帝王唱和之作能葆此高华气韵,盛唐气象于此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