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于辽东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驻跸于渤海之滨。时值春深,海天浩渺,帝王登高望海,见惊涛拍岸、巨舰连云,顿生壮怀。随驾的弘文馆学士们奉诏唱和,遂有此《奉和春日望海》之制。
诗中"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暗指高句丽长期不遵藩礼,据险抗命。而"乃神弘庙略"至"编石架浮梁"十二句,实写唐军水陆并进之盛况:玄菟郡(今辽宁抚顺)战尘初定,白狼山(今辽宁喀左)笳鼓震天,水师以"浮梁"之术跨海架桥,巨舰如云蔽日。此皆对应《资治通鉴》所载"发幽州兵会莱州,舳舻千里"的史实。
后段"周游临大壑"至"丹谷耀华桑",以蓬莱仙岛、青丘神木等意象,将帝王东征比作周穆王巡狩八荒。末四句"长驱七萃卒"云云,既颂太宗亲率禁军(七萃)之威,又暗合《左传》"饮至策勋"的古礼——史载唐军此役克城十座,斩首四万,虽未竟全功,仍于六月班师时在营州(今朝阳)举行献俘大典。
此诗以春海为镜,照见贞观盛世的武德文华。骈俪辞藻下,实藏着帝国经略东北的雄心,与"天可汗"怀柔远人的双重姿态。清编《全唐诗》在此篇题注中特笔"太宗破高丽,过辽泽"八字,正是这段金戈铁马与沧海长歌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