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望海

2025年07月05日

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乃神弘庙略,横海剪吞航。
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连云飞巨舰,编石架浮梁。
周游临大壑,降望极遐荒。桃门通山抃,蓬渚降霓裳。
惊涛含蜃阙,骇浪掩晨光。青丘绚春组,丹谷耀华桑。
长驱七萃卒,成功百战场。俄且旋戎路,饮至肃岩廊。

敬宗

译文

奉和春日望海
在春日里遥望大海,和诗一首
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
韩地的夷人延误了进贡,依仗险要违背天理。
乃神弘庙略,横海剪吞航。
神明弘扬朝廷的谋略,横扫海上阻断敌船。
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
如闪电般扫清玄菟,号角声震动白狼山。
连云飞巨舰,编石架浮梁。
高大的战舰直连云天,石块排列架起浮桥。
周游临大壑,降望极遐荒。
巡游来到巨大的海沟,俯瞰那遥远的荒野。
桃门通山抃,蓬渚降霓裳。
桃门山传来欢庆之声,蓬莱仙岛降下霓裳羽衣。
惊涛含蜃阙,骇浪掩晨光。
惊涛中浮现海市蜃楼,骇浪遮蔽了清晨的阳光。
青丘绚春组,丹谷耀华桑。
青丘山春色绚烂如锦,丹谷中桑树闪耀光华。
长驱七萃卒,成功百战场。
率领精锐长驱直入,历经百战终获成功。
俄且旋戎路,饮至肃岩廊。
不久便踏上归途,在庄严的殿堂庆功畅饮。

词语注释

韩夷:古代对朝鲜半岛民族的称呼。
愆(qiān):延误、过失。
奉赆(jìn):进贡礼物。
玄菟(tú):古代郡名,在今朝鲜半岛。
白狼:白狼山,古代山名。
蜃阙(shèn què):海市蜃楼。
青丘:传说中的仙山。
七萃:精锐部队。
岩廊:高大的殿堂。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于辽东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驻跸于渤海之滨。时值春深,海天浩渺,帝王登高望海,见惊涛拍岸、巨舰连云,顿生壮怀。随驾的弘文馆学士们奉诏唱和,遂有此《奉和春日望海》之制。

诗中"韩夷愆奉赆,凭险乱天常"暗指高句丽长期不遵藩礼,据险抗命。而"乃神弘庙略"至"编石架浮梁"十二句,实写唐军水陆并进之盛况:玄菟郡(今辽宁抚顺)战尘初定,白狼山(今辽宁喀左)笳鼓震天,水师以"浮梁"之术跨海架桥,巨舰如云蔽日。此皆对应《资治通鉴》所载"发幽州兵会莱州,舳舻千里"的史实。

后段"周游临大壑"至"丹谷耀华桑",以蓬莱仙岛、青丘神木等意象,将帝王东征比作周穆王巡狩八荒。末四句"长驱七萃卒"云云,既颂太宗亲率禁军(七萃)之威,又暗合《左传》"饮至策勋"的古礼——史载唐军此役克城十座,斩首四万,虽未竟全功,仍于六月班师时在营州(今朝阳)举行献俘大典。

此诗以春海为镜,照见贞观盛世的武德文华。骈俪辞藻下,实藏着帝国经略东北的雄心,与"天可汗"怀柔远人的双重姿态。清编《全唐诗》在此篇题注中特笔"太宗破高丽,过辽泽"八字,正是这段金戈铁马与沧海长歌的最好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唐太宗东征高丽时的壮阔海景与军威,展现了初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诗人通过"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的战争意象,将肃杀之气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其中"玄菟""白狼"既是东北古地名,又暗喻天地间的肃清之力。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此联"以雷霆万钧之势,展现了大唐王师的赫赫声威"。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从'连云飞巨舰'的近景到'降望极遐荒'的远眺,形成多维度空间结构,暗合帝王俯瞰四海的胸襟。"而"惊涛含蜃阙,骇浪掩晨光"的描写,则化用《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的典故,将实景与幻境交织,营造出神秘瑰丽的审美效果。

在情感表达上,施蛰存《唐诗百话》分析道:"'青丘绚春组,丹谷耀华桑'二句,于铁血征战中忽着春色,既体现'以武止戈'的仁政思想,又暗含对和平的向往。"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陈子昂语)的典型特征。

结句"饮至肃岩廊"采用《左传》"饮至策勋"的典故,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评点:"以儒家礼乐文明收束战争叙事,将赫赫战功归于庙堂之制,体现了'奉和应制'诗的政治智慧。"全诗在壮美意象中始终保持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堪称唐代边塞诗与宫廷诗完美结合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横海巨篇,气吞云梦。'电野清玄菟,腾笳振白狼'十字,如闻金戈铁马之声;'惊涛含蜃阙,骇浪掩晨光'则见海市幻灭之奇。太宗以帝王之笔写将士之魂,犹见贞观遗风。"

近代学者钱仲联在《梦苕庵诗话》中评点:"通篇如观吴道子绘《海天旭日图》,'连云飞巨舰'句有咫尺万里之势,'青丘绚春组'句现蓬莱仙境之姿。尤妙在结句'饮至肃岩廊',以静制动,将浩荡军威尽收于庙堂肃穆之中。"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特别推崇诗中时空转换之妙:"自'韩夷愆奉赆'的尘世纷争,到'蓬渚降霓裳'的仙家气象,终归于'成功百战场'的史诗气魄。这种由人间至仙境再回归历史的笔法,实得《离骚》神髓而具唐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