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入潼关

2025年07月05日

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敬宗

译文

曦驭循黄道
太阳沿着天道运行
星陈引翠旗
星辰排列如翠绿的旗帜
济潼纡万乘
渡过潼关,万乘之驾蜿蜒前行
临河耀六师
临近黄河,六军闪耀
前旌弥陆海
前方的旌旗遍布陆地与海洋
后骑发通伊
后方的骑兵从通伊出发
势逾回地轴
气势超越地轴的转动
威盛转天机
威势盛大扭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
此时正值岁末时节
关树荡凉飔
关口的树木在凉风中摇曳
仙露含灵掌
仙露蕴含在灵掌之中
瑞鼎照川湄
祥瑞的鼎光照耀河川
冲襟赏临睨
胸怀激荡,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高咏入京畿
高声吟咏进入京城

词语注释

曦驭(xī yù):太阳的运行
黄道(huáng dào):太阳运行的轨道
星陈(xīng chén):星辰排列
翠旗(cuì qí):翠绿的旗帜
纡(yū):蜿蜒
万乘(wàn shèng):指天子
六师(liù shī):六军
旌(jīng):旌旗
陆海(lù hǎi):陆地与海洋
通伊(tōng yī):地名
地轴(dì zhóu):地球的轴
天机(tiān jī):天意
岁穷纪(suì qióng jì):岁末
凉飔(liáng sī):凉风
灵掌(líng zhǎng):仙人的手掌
瑞鼎(ruì dǐng):祥瑞的鼎
川湄(chuān méi):河川
冲襟(chōng jīn):激荡的胸怀
临睨(lín nì):俯视
京畿(jīng jī):京城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入潼关创作背景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率百官自东都洛阳西巡,经潼关入长安。此番巡幸规模浩大,史载"旌旗辎重千里不绝",随行甲士五十余万,堪称隋代最辉煌的帝王仪仗之一。时年三十九岁的炀帝正值鼎盛,欲借西巡彰显"混一华戎"的帝王气度。

潼关作为关中锁钥,其地势之险要令帝王诗兴勃发。《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当炀帝銮驾行至黄河、渭水交汇处,见千乘万骑蜿蜒于崤函古道,遂命群臣奉和赋诗。诗中"曦驭循黄道"暗合《隋书·礼仪志》所载天子车驾"以青为质,羽葆流苏"的规制,"星陈引翠旗"则对应史书"百官仪卫,填街溢路"的记载。

"济潼纡万乘"句实写渡河盛况,《资治通鉴》详述炀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观风行殿",载着甲士的楼船绵延数十里。而"威盛转天机"之喻,恰与《隋书·炀帝纪》"属车轴折,改御马而进"的细节相印证,展现帝王克服险阻的意志。

末联"高咏入京畿"揭示此行终极目的——为次年元旦在长安举行"万国来朝"大典预作铺垫。炀帝将潼关险隘化为诗章中的"仙露""瑞鼎",实是以文学重构地理空间,将军事要塞转化为承天受命的象征。此诗既存"千乘雷动,万骑云屯"的史诗气象,亦暗藏"岁穷纪"的时序隐喻,恰成隋帝国极盛时期的文学镜像。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帝王仪仗入潼关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气象。首联"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化用《淮南子》"日行黄道"典故,将天子车驾比作太阳循天而行,近臣如星辰拱卫,形成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框架。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二句"以天文喻人事,彰显皇权天授的庄严"。

诗中意象群呈现多维度时空交织:横向的"陆海""通伊"展现地理之广袤,纵向的"地轴""天机"构建宇宙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万乘""六师"等军事意象与"仙露""瑞鼎"的祥瑞意象并置,形成"武力威慑与德政教化"的双重表达,这正是贞观时期"王道思想"的诗意呈现。

情感抒发颇具层次性。前六联以客观铺陈为主,尾联"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突然转入主观抒情。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解析道:"'冲襟'二字暗用《庄子》'虚室生白'典故,将帝王巡狩升华为精神翱翔,最终以'高咏'作结,完成从物质景观到精神境界的飞跃。"这种情感升华模式,正是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范。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南朝精工与北朝雄健。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六朝文学论稿》中特别赞赏"关树荡凉飔"句:"以动态的'荡'字激活静态景物,既承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炼字功夫,又启盛唐'大漠孤烟直'的意境开拓。"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折射出隋唐之际南北文风融合的历史进程。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气象格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二句,如见千乘万骑雷动云合之状。帝王气象,非摹拟汉赋者所能及。"此评点明诗中雄浑壮阔的皇家气派,以动态的"纡""耀"二字,将天子仪仗的恢弘气势凝练成视觉化的磅礴画卷。

时空意境

近代学者俞陛风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激赏中二联:"'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以地理之寥廓显军容之盛大,'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更将空间张力推向宇宙维度。四句如青铜编钟相继鸣响,余韵直贯斗牛。"此论揭示诗人通过地理意象与天文想象的层递,构建出超越现实的崇高美感。

修辞精妙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炼字之功:"'荡凉飔'之'荡'字,非仅状风过疏林之态,实暗喻王化浩荡。'仙露''瑞鼎'一联,物象选择俱含《礼记》'器以藏礼'之深意。"点出诗人以精微字眼承载礼乐文明的深厚内涵,寻常景物皆成王道象征。

声律考究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其音韵:"'曦驭''星陈'以双声起调,'陆海''通伊'用叠韵相应。末句'高咏入京畿'五字皆含宫商,如黄钟大吕之收束。"此见诗人将声律技巧与内容表达完美融合,使典重雅正的朝堂气象通过音韵自然流溢。

近代词学家朱孝臧《彊村语业》总评:"全篇如九成宫醴泉铭碑,端冕垂绅而英气逼人。帝王奉和之作能臻此境,实因作者胸中自有山河日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