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过慈恩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阙邻金地,龙旂拂宝台。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
月宫清晚桂,虹梁绚早梅。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

敬宗

译文

奉和过慈恩寺应制
应制诗:陪同皇帝游慈恩寺而作
凤阙邻金地
皇宫的殿宇毗邻佛门圣地
龙旂拂宝台
天子的旌旗轻拂过寺中宝台
云楣将叶并
雕云的门楣与翠叶相映成趣
风牖送花来
穿风的窗棂送来落英缤纷
月宫清晚桂
似月宫般清雅的晚桂飘香
虹梁绚早梅
若虹桥般绚丽的早梅绽放
梵境留宸瞩
这梵天净土留住圣目凝望
掞发丽天才
激扬文字尽显华美才思

词语注释

凤阙(fèng què):指帝王宫阙
龙旂(lóng qí):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仪仗
云楣(yún méi):雕刻云纹的门楣
风牖(fēng yǒu):通风的窗棂
梵境(fàn jìng):佛门清净之地
宸瞩(chén zhǔ):帝王的目光凝视
掞发(shàn fā):舒展发挥,指施展文采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过慈恩寺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诞生于大唐开元盛世,正值唐玄宗崇佛鼎盛时期。慈恩寺作为皇家功德寺院,乃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文德皇后所建,大雁塔更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应制诗的创作往往伴随帝王巡幸或重大佛事,群臣奉诏唱和,展现"盛世文藻"的辉煌气象。

宫廷雅集

据《唐诗纪事》载,玄宗曾率文武百官巡幸慈恩寺,命群臣以"过慈恩寺"为题应制赋诗。诗中"凤阙邻金地"的 spatial juxtaposition,暗合长安城太极宫与寺院的地理关系,"龙旂拂宝台"则实录天子仪仗之盛。这种"以天家气象写方外净土"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的典型特征。

佛教美学

"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化用《维摩诘经》"天花乱坠"典故,将建筑美学与佛法妙谛相融。而"月宫清晚桂"暗合慈恩寺"月中桂子"的传说(见《酉阳杂俎》),"虹梁绚早梅"则呼应寺院"虹梁藻井"的实景描写,体现"以诗证史"的文献价值。

诗学价值

尾联"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揭示应制诗本质——既需展现"宸游"的皇家威仪,又要表现"掞藻"的文人才情。这种"双重要求"催生出融合佛教空灵与宫廷富丽的独特诗风,成为研究盛唐"政教文艺"互动关系的珍贵样本。

赏析

诗人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一幅流动的皇家礼佛图卷。"凤阙邻金地"开篇即用双重神圣意象——象征皇权的凤阙与佛寺的金地相互映照,形成人神共在的庄严空间。龙旂拂过宝台的动态描写,暗含帝王威仪与佛法尊严的交融,正如霍松林在《唐诗鉴赏》中所评:"皇家气象与佛国光辉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中间两联展现诗人独特的空间调度能力。云楣与叶、风牖与花形成虚实相生的构图,楣上雕云与真实树叶并置,风穿窗棂送来落花,突破建筑与自然的界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送'字赋予无情之风以灵性,将佛寺装点成有情世界"。晚桂与早梅的时空并置更见匠心,月宫清桂暗喻佛法永恒,虹梁早梅则象征现世繁华,形成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礼赞。

尾联"梵境留宸瞩"将帝王凝视定格为永恒瞬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阐释:"宸瞩二字精妙,既实写帝王瞻仰之态,又暗含佛法普照之意"。末句"掞发丽天才"的"掞"字尤为传神,《全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字:"既指文采如繁花绽放,又暗合佛经中'掞天华'典故,形成艺术与宗教的双关"。

全诗在庄严中见灵动,于富丽处藏禅机。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此作将应制诗的华美端庄与山水诗的清新自然熔于一炉,在六十字中完成对物质空间与精神境界的双重超越"。诗人通过金地宝台的实景描绘,最终指向"月宫清桂"的澄明之境,实现从世俗荣耀到心灵超脱的诗性升华。

点评

此篇《奉和过慈恩寺应制》以六朝锦色为骨,初唐气象为神,诚王公应制诗中上乘之作。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有云:"'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二句,状梵刹之幽邃而不失皇家气象,如见七宝玲珑塔影中,时有天女散花。"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以佛境映帝辉,化颂圣为天然妙语,较之寻常应制诗之板重,此真所谓'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者。"其评点直指此诗超脱俗套之处——将宗教神圣性与皇权威严融作一派清雅。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光影运用之妙:"'月宫清晚桂,虹梁绚早梅',取月虹之虚色配木石之实景,恍见慈恩寺檐角与天象交辉,此等笔法非大手笔不能为。盖应制诗至难处在庄严中见灵动,此篇得之矣。"句中"清""绚"二字,尤见炼字之功,桂月互映其清,梅虹相彰其绚,皇家寺院之华贵尽在不言中。

此诗五联皆对,然无斧凿痕。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曾言:"唐人应制佳者,必于工整中藏流转之气。"该篇"凤阙邻金地"之宏阔起笔,"掞发丽天才"之雍容收束,中间三联移步换景,恰似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尽,此所谓"以画入诗"之典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