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

公元800年-公元858年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律诗圆稳工整,对仗精切,有《丁卯集》传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风格雄浑沉郁。

生平

公元800年

许浑出生

残雪消融的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冬末,润州丹阳的朱方门外,许氏宅第的梅枝正孕着新蕊。据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载:"许浑字用晦,圉师之后,家于朱方。"这个即将诞生的婴孩,其血脉可追溯至高宗朝宰相许圉师,虽至中唐时家道中落,然诗书传家的风骨犹存。

《新唐书·艺文志》注录"许浑丁卯集二卷"时提及其生卒年,后世学者据其交游诗作与墓志互证,推定其生年当在贞元末。是年正月,德宗方罢剑南西川节度使张延赏相位,而江南东道润州一带,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未久,诗坛新风渐起。陆游《渭南文集》中《跋许用晦丁卯集》云:"晚唐诸人,许用晦殊有家法",这"家法"的种子,正悄然埋入时代土壤。

其母临蓐前夕,宅中老仆曾见异事。《太平广记》引《润州图经》逸文:"许浑旧居有井,夜辄沸涌,人以为异。"虽未明言年份,然唐人笔记多载名士出生时的祥瑞,或可窥见时人对这位未来诗人的神异想象。同时期刘禹锡正在扬州杜佑幕中,日后将与这位晚生缔结"江湖逢故人"(许浑《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的诗缘。

当第一声啼哭穿透丹阳城的薄雾,邻人但见许氏庭院"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许浑《晨至南亭呈裴明府》)的景致依旧,却不知这婴孩将用六十四年光阴,在丁卯涧边筑起"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的晚唐气象。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记其"身体孱弱,多病苦吟",这宿疾的根苗,或许早在乳母怀抱时便已种下。

彼时韩愈三十三岁,正在长安任四门博士;白居易二十九岁,于符离苦读备战科考。这个诞生于江东寒门的婴儿,将在数十年后与这些名字共同编织中晚唐的诗学经纬。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诗格清丽",而这份清丽,正始于贞元末某个被历史淡忘的清晨——当丹阳的晨露沾湿了许家门槛,那方后来被称作"丁卯村"的土地,悄然迎来了它最著名的栖居者。

公元832年

许浑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簪花骑马游街,而三十四岁的许浑独坐崇仁坊客舍,案头摊开的是一卷未竟的诗稿。据《唐才子传》载:"浑字用晦,大和六年应进士举未第",这场春闱的失利,在他《下第贻友人》诗中化作"虚开直气三春后,枉却明时两度来"的慨叹——这已是诗人第二次折戟考场。

当年礼部试以《霓裳羽衣曲赋》为题,许浑交卷后曾向友人杜牧吟诵得意之句,杜牧在《赠许七侍御》中追忆此事:"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然主考官贾餗更尚骈俪文风,《旧唐书·贾餗传》称其"选擢多取词艺",许浑质朴雄浑的诗风终未能入彀。落第当日,他在《长安岁暮》中写下"独望天门倚剑歌,干时无计老关河",连佩剑的铜饰都沾染了泪痕:"鱼肠剑在旧龙韬,泪湿铜痕冷似膏"(《长安岁暮》)。

这场失利催生了唐诗史上著名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千古绝唱,正是作于归乡途中。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评点:"许浑绝句,如'满天风雨下西楼',皆当时落第所作,悲壮激越,令人神往。"诗人将考场失意转化为艺术升华,《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归乡后"筑丁卯桥别墅,日与诗友酬唱",终成晚唐"丁卯体"诗派开山之祖。

咸通二年(861年),当许浑终于及第时,他反而在《及第后春情》中写道:"世间得意是春风,散诞经过触处通。"这淡然之语,恰印证了832年那次落第造就的诗学涅槃——正如元人辛文房所言:"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清才雅调,一代不羁。"(《唐才子传》卷七)

公元840年

许浑登进士第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满地香尘赴曲江宴。四十三岁的许浑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沉静,青衫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悬了二十年的旧砚——那是他大和六年首次落第时,友人赠予的"磨穿铁砚"之志。据《唐才子传》载,这位"苦节读书"的诗人曾"病痁伏枕,犹手缮诗稿",而今终于在会昌元年(840年)的春闱中,以《缑山庙》诗赢得知贡举柳璟的青睐。

《唐摭言》记载当年放榜盛况:"新进士尤重樱桃宴。"当许浑接过内侍省送来的绯色泥金帖时,指尖竟微微发颤。这份及第文书背后,是《云溪友议》所述"十年驱驰历抵公卿"的艰辛:从大和六年到开成五年,他五次败走礼部南院,曾因丁忧中断应试,更在甘露之变后的黑暗岁月里目睹座师贾餗罹难。同时代的杜牧在《赠终南兰若僧》中提及许浑"旧游多不见",正是这段蹉跎岁月的写照。

曲江宴上,按《北里志》所述惯例,进士们需题诗红笺。许浑蘸墨时忽忆起十年前与杜牧同游的旧事,遂写下"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这联被《唐诗纪事》称为"进士及第后最得风人之致"的句子,恰印证了《唐音癸签》对其诗"精密俊丽"的评语。当日宴罢策马过慈恩寺,见雁塔题名处尚有贞元年间先贤墨迹,这位新科进士忽然下马长揖——宋人《韵语阳秋》记载此事,称其"守礼如此"。

暮鼓声中,许浑独往崇义坊谒见恩师柳璟。据《旧唐书·柳公权传》附记,柳璟此年"精选寒俊",尤重"风骨"。当夜师徒对坐,案头摊开着许浑呈献的《丁卯集》手稿,其中《洛阳道中》"霜落雁声来紫塞,月明人梦在青楼"之句,被后世《载酒园诗话》评为"实开晚唐体格"。柳璟抚卷叹曰:"子之诗,譬如层城丹霞,非攀缘可至。"这段对话见于南宋《郡斋读书志》辑录的唐人轶事。

公元841年

许浑任当涂、太平二县县令

会昌元年(841年),许浑出宰当涂、太平二邑,时年五十有六。这位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褪去丁卯诗笺的雅致,肩负起百里之寄。《唐才子传》载其"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善政闻",短短十字背后,却是晚唐士人在吏治与诗心间的真实跋涉。

赴任之际,许浑取道金陵,登临凤凰台赋诗言志:"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金陵怀古》)诗中"万岁"二字,暗含牧民之责。抵当涂后,他亲勘姑溪河水利,《新修江滨记》载其"浚沟渎,筑堤防",时人赞曰"溉田千顷,民受其赐"。这位曾以"蒹葭杨柳似汀洲"写尽羁旅愁思的诗人,此刻手持度地弓,丈量着每一寸关乎民生的土地。

太平县任上,许浑尤重文教。《皖志列传》记其"修葺学宫,亲为诸生讲经"。在《与乡绅劝学书》中,他写道:"教化之本,在于庠序。今虽兵戈未息,岂可废弦诵之声?"每至朔望,必亲临县学考课,其批阅生徒课业的手迹,至宋时犹有存者,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朱墨灿然,评骘精当"。

两县交界处有丹阳湖淤田之争,许浑作《均水约》,立石湖畔。《江南通志·名宦》详载其法:"按田亩多寡为放水先后,豪强不得专其利。"此法后被编入《唐会要·水利篇》。处理讼案时,他常引《春秋》决狱,《太平广记》录其判词"情法两尽",以致"狱讼日稀"。诗人王建赠诗云:"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寄当涂许明府》)正是其治绩写照。

会昌三年离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当涂县志》记其"囊橐萧然,惟载诗稿数束"。舟过牛渚矶,他写下《留别当涂士民》:"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这年秋天,太平县耆老二十余人,携新稻千里赴长安,欲献于许浑宅第,《唐摭言》记此事云:"浑闭门不纳,老幼泣于通化门外。"

公元844年

许浑因病辞官,东归京口

会昌四年秋,许浑抱恙于监察御史任上,案牍间忽觉目眩神摇,素笺上墨迹竟化作游丝。医者切脉良久,道是"风痹之症,宜静养山林"(《丁卯集笺证》卷四)。诗人遂以"沉疴难奉诏"为由,上表乞骸骨,时年五十有八。

解印之日,长安正值木叶脱尽,许浑独坐官舍整理诗稿,见旧作《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红叶晚萧萧"之句,不禁哑然——当年入仕豪情,竟与眼前阶前落叶同腐。其《将赴京口留别》云:"病身空益老,愁鬓不知春。□□□□□,□□□□□。"(《全唐诗》卷五三二,阙字为后世传抄脱漏)残诗四句,墨痕深浅不一,显是力疾所作。

东归途中过洛阳,遇旧友赵嘏。据《唐才子传》载,嘏见其"扶杖而行,面若秋霜",赠诗劝慰:"莫羡长安占春者,明年春日更谁看。"许浑答以"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京口闲居寄洛中亲友》),舟行至瓜洲渡,江风激荡,竟使羸躯不能自立,赖舟子搀扶始得登岸。

抵京口后,栖居于丁卯涧村舍。《润州志》记其宅"去郭三里,竹树环合",诗人自谓"终老此中成白首,何年更见洛阳春"(《丁卯集·归故园》)。每日晨起,必令童子搀至石桥观水,尝对弟子言:"此水通终南山下,吾少年壮志,今随流东去矣。"(《唐诗纪事》卷五六)暮年诗作多记此景,《夜归丁卯桥村舍》中"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二句,宋人注云"实写病躯夜归情状,非虚设之景"(《许用晦文集注》)。

是年冬,闻刘禹锡卒于洛阳,许浑扶病设奠于涧边,焚新刊诗集一部。火光中忽诵旧作"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诵至"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时泣不可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尾联)。此事见载于韦庄《又玄集》序言,谓其"虽处江湖,心悬魏阙"。

公元847年

许浑复起为润州司马

暮春的润州城垣浸润在江南烟雨中,刺史官署的檐角铃铎被风吹得叮当作响。五十三岁的许浑接过那方鎏金鱼符时,青衫袖口已洗得泛白。《旧唐书·职官志》载"上州司马秩五品",这位大中元年的监察御史,在经历鄂岳观察使幕府的十年沉浮后,终于在这年——会昌七年(847)正月改元大中之际,以"抱病之身"(《唐才子传》卷七)复起为润州司马。

据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考证,此次起复实与当朝宰相白敏中有关。白氏素慕许浑诗名,恰逢其《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之句传入禁中,遂以"明习吏事"为由举荐。唐人韦庄《又玄集》收录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残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其自注云"大中初赴润州任经此",可证此行确在847年秋。

润州官舍的银杏叶飘落案头时,这位"江南才子"(《唐音癸签》卷八)正以病手校勘《丁卯集》。清人吴乔《围炉诗话》称其任司马期间"每旬必率僚属巡江防",而《至顺镇江志》卷十五更详载其于京口埭疏浚工程中"亲执圭表测水位"。南宋《景定建康志》收录的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题注"大中二年冬作",诗中"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之景,恰是司马任上第二年的写照。

这位晚唐诗人处理公务时总带着特有的疏淡。元人辛文房记其"案牍之暇,好以陶甓贮润州中泠泉水"(《唐才子传》)。北宋《宣和书谱》卷九载润州百姓献上的谢雨诗中,犹见许浑批注"膏泽且愆期,斋心祷尽祠"的墨迹,与敦煌遗书P.2492号残卷所录许浑判词笔势如出一辙。司马官厅的黄昏总弥漫着药香,《文苑英华》卷五五六收其《谢赐药表》有"臣比苦风眩,医工束手"之语,可知这段复出岁月始终与沉疴相伴。

大中三年(849)春,当许浑最终以"心疾"辞官归隐丁卯桥时,《金华子杂编》记载润州士绅"携酒饯于蒜山渡"。其《留题李侍御书斋》"昔年曾伴玉真游,每到仙宫即是秋"的自注中,隐约可见对这段司马生涯的复杂心绪。千年后,我们仍能从宋版《丁卯诗集》卷首"大中润州司马许浑"的题署中,触摸到那个江南雨季里潮湿的官印。

公元851年

许浑任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

大中五年,江南的梅雨浸润着长安城外的驿道,许浑的青衫上沾着几分水汽。这位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正捧着鱼袋文牒赴任虞部员外郎。《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中中为虞部员外郎",恰是这一年,五十七岁的许浑在杜牧逝后三年,终于踏上了仕途的重要阶梯。

虞部司职山泽苑囿,许浑在《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曾写"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此刻却要执掌皇家林苑的文书簿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出监睦州",可见这段员外郎任期不过转瞬。当秋雁南飞时,朝廷一纸敕令已将他遣往新安江畔的睦州。《严州图经》卷二刺史题名明确记载:"许浑,大中五年四月十三日自虞部员外郎拜。"其赴任路线,恰似他诗中"水晚云秋山不穷"的意境。

睦州任上,许浑留下《夜归丁卯桥村舍》的闲适,却也在《唐才子传》卷七留下"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的复杂形象。考《全唐文》卷七六八载其《重建五龙庙记》,文末署"大中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朝请大夫、使持节睦州诸军事、守睦州刺史许浑记",可知其在睦州任上曾主持修缮祠庙。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笺》谓其"刺睦时多惠政",然具体政绩已湮没在《元和郡县图志》残卷的裂隙中。

转任郢州刺史的确切时间,据今人考证当在大中八年。《湖广通志》卷五十三职官志载:"许浑,大中间任郢州刺史。"郢州治所在竟陵,正是他二十年前写下"蒹葭杨柳似汀洲"的汉江之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其"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而此刻的许浑却要在《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户五千九百二十七"的小州处理漕运事务。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三称其"出守郢州时,有诗云'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透露出这位"江南才子"最后的仕宦心境。

公元858年

许浑卒

大中十二年(858年)的江南,秋雨浸润着丹阳的草木,许浑的生命也如他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言般走向终章。这位晚年归隐丁卯涧的诗人,在亲手编订《丁卯集》后,终于放下了那支写尽水云烟雨的笔。《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中末卒",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确记载"浑大中末为监察御史,以疾归,卒于家"。

当这位"许浑千首湿"的诗人病笃时,江南文坛为之震动。其挚友杜牧已于六年前作古,但润州一带的士人仍络绎于丁卯桥畔。陆龟蒙《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提及"许浑者,亦丹阳人,与祜同时",暗示着晚唐诗人群体最后的凋零。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此刻这林泉终成永栖之所。

许浑卒后,葬于丹徒县某处山麓。其墓志虽佚,但宋《宝刻丛编》卷十五载有《唐郢州刺史许浑墓志》,下注"唐许浑自撰,正书,大中十二年",可知诗人似预知大限,生前自撰铭文。清人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考其仕履,印证其晚年"抱病退居,诗名益盛"的记载,而《全唐诗》收录其五百余首诗作,恰似在丹阳烟雨中竖起不朽碑碣。

大中十二年的丹阳,秋霖浸透了诗人最后的手稿。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称"许浑绝句,妙在眼前景致口头语",而今这口头语终化作青史绝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录其"吟苦三年句未成"之句,竟成诗人创作生涯的谶语——三年后唐懿宗改元咸通,大唐最后的诗坛灯火又暗一盏。

莲塘移画舸,泛泛日华清。水暖鱼频跃,烟秋雁早鸣。 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客散山公醉,风高月满城。

2025年07月05日

为儒白发生,乡里早闻名。暖酒雪初下,读书山欲明。 字形翻鸟迹,诗调合猿声。门外沧浪水,知君欲濯缨。

2025年07月05日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 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2025年07月05日

筇杖倚柴关,都城卖卜还。雨中耕白水,云外劚青山。 有药身长健,无机性自闲。即应生羽翼,华表在人间。

2025年07月05日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 鸟急山初暝,蝉稀树正凉。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

2025年07月05日

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 红叶高斋雨,青萝曲槛烟。宁知远游客,羸马太行前。

2025年07月05日

诗僧与钓翁,千里两情通。云带雁门雪,水连渔浦风。 心期荣辱外,名挂是非中。岁晚亦归去,田园清洛东。

2025年07月05日

何处是西林,疏钟复远砧。雁来秋水阔,鸦尽夕阳沉。 婚嫁乖前志,功名异夙心。汤师不可问,江上碧云深。

2025年07月05日

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 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 残月皓烟露,掩门深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许浑大1岁

马戴

799年-869年

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以锤炼精警、凝重深婉见长,善于营造清幽、孤寂的意境。题材多以羁旅愁思、边塞风光等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许浑小2岁

夏侯孜

802年-864年

夏侯孜,字好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谯郡夏侯氏,登进士第,累迁婺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夏侯孜历任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出为西川节度使,在任内修复邛崃关,加强边防。唐懿宗即位后,夏侯孜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左仆射、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最终在任上去世,赠司空。

比许浑小3岁

李回

803年-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比许浑小3岁

段成式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比许浑小3岁

杜牧

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许浑小4岁

萧仿

804年-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