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台

2025年07月05日

日斜漳浦望,风起邺台寒。玉座平生晚,金尊妓吹阑。
舞馀依帐泣,歌罢向陵看。萧索松风暮,愁烟入井阑。

郑愔

译文

日斜漳浦望
夕阳斜照,我眺望着漳河之滨
风起邺台寒
寒风骤起,铜雀台上更显凄凉
玉座平生晚
往昔的繁华已成迟暮
金尊妓吹阑
金樽美酒,歌妓的乐声已残
舞馀依帐泣
舞罢的歌妓倚着帷帐啜泣
歌罢向陵看
歌声停歇,她们凝望着陵墓方向
萧索松风暮
暮色中松风萧瑟
愁烟入井阑
愁绪如烟,弥漫在井栏四周

词语注释

漳浦:漳河之滨。漳河,流经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河流。
邺台:即铜雀台,曹操所建,位于邺城。
玉座:华美的座椅,象征权位。
金尊:金制的酒器,尊同“樽”。
妓吹:歌妓吹奏乐曲。
井阑:井栏,井边的围栏。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西郊的漳水之畔,曹操耗费万金筑起的铜雀台在暮色中巍然矗立。这座高十丈、殿宇百余间的楼台,在落日余晖里投下森然长影,恰似魏武挥鞭时凝固的雄心。

台阁间犹闻笙箫袅袅,当年那场著名的铜雀台宴上,曹丕曾以"飞轩绝浮影"咏其壮丽,曹植更以"扬波喷云雷"状其恢弘。然诗人此刻独立漳浦,唯见邺台寒雾弥漫,金尊玉座早蒙尘埃。史载曹操临终《遗令》云:"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月旦十五日,辄向帐作伎",而今舞袖空垂,余音散入松风。

帐前泣露犹湿,陵上愁烟已凝。诗人遥想建安文人们曾在此"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的盛况,而今井阑苔深,铜雀冷对漳河寒浪。那松柏萧瑟之声,仿佛在吟唱着三曹七子们未尽的诗篇,将建安风骨永远凝固在这方砖石之间。

赏析

铜雀台残阳如血,邺都旧事尽化寒烟。这首《相和歌辞·铜雀台》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盛衰无常的永恒命题,学者傅璇琮曾评价其"将历史沧桑感注入具体物象,形成极具张力的时空对话"。

意象的层叠与穿透
"日斜漳浦"与"风起邺台"构成时空的双重定格。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斜阳与寒风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王朝气数的隐喻"。玉座金尊的华美意象与"舞馀依帐泣"的凄凉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恰如程千帆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的古典美学典范。末句"愁烟入井阑"中,那缕穿透宫阙的愁烟,被台湾学者柯庆明解读为"历史幽灵的具象化,暗示着繁华表象下永恒的虚空"。

情感的递进与升华
全诗情感呈现三重递进:首联的苍凉眺望,颔联的盛景追忆,至颈联"向陵看"时已达悲怆顶点。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强调"依帐泣"的细节:"帐幕的褶皱里藏着多少未竟的歌舞,这个'依'字让无常之感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尾联以松风暮色收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处理体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历史节制——将惊天动地的兴亡之叹,消解在井栏边的一缕愁烟里"。

美学的留白与余韵
诗中"平生晚"三字最耐寻味。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指出:"这个'晚'既是日暮的实写,更是对人生迟暮的双关暗示"。而"萧索松风"的意象,在哈佛大学宇文所安《盛唐诗》中被视为"唐人怀古诗的经典语汇,松柏的永恒反衬着人事的短暂"。这种"以自然之恒远观照人世之倏忽"的手法,正是该诗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所在。

点评

铜雀台残阳如血,邺都旧事尽化寒烟。李太白曾击节叹曰:"'愁烟入井阑'五字,写尽帝王身后凄凉,非独摹景,实乃诛心之笔。"

王船山于《唐诗评选》中独赏其气象:"'萧索松风暮'一句,松风本清音,冠以'萧索'则庙堂笙箫俱作鬼哭。曹氏基业,终成词客笔下几缕愁烟。"

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其笔法之妙:"'舞馀依帐泣',帐前欢舞与帐后哀泣相映,乐极悲来之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金尊玉座之奢,适为荒台冷月作衬。"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析其时空交错之妙:"'日斜'起、'暮'字结,其间玉座金尊、舞袖歌尘,皆在斜阳影中浮动。漳水东流,而邺台终古,此七言四十字,竟似阅尽千年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