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首

2025年07月05日

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

叔达

译文

雪花联玉树
雪花纷飞,缀满如玉的树枝
冰彩散瑶池
冰晶闪烁,仿佛散落在仙境瑶池
翔禽遥出没
飞鸟在远处时隐时现
积翠远参差
远处层叠的翠绿山峦高低错落

词语注释

瑶池(yáo chí):神话中西王母的居所,此处喻指仙境
积翠(jī cuì):堆积的翠绿色,形容山林浓绿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之际,唐贞观十六年的长安城仍覆着薄雪。太宗诏令群臣赋《春首》应制,时值大唐国力日盛,宫廷诗风渐由六朝绮靡转向气象宏阔。虞世南执笔立于两仪殿前,见掖庭宫墙外琼枝凝霜,太液池冰纹如裂璺,遂以"雪花联玉树"起兴——此句暗合《汉书》"玉树青葱"之典,却将汉宫旧事化入初唐新雪,一洗前朝浮艳。

"翔禽遥出没"句,实为诗眼。史载贞观十五年冬,西域献白鹊于丹霄殿,太宗命阎立本绘《瑞鹊图》,世南曾题跋其上。此际但见鹊影掠过终南残雪,与《礼记·月令》"东风至,鹰化为鸠"的物候记载相呼应,然更添帝王仁德感召祥禽的隐喻。末句"积翠远参差"遥望骊山松柏,取《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层叠之意象,然以冰棱折射之光华代指春意潜滋,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然熔铸经史、暗藏机杼。冰彩瑶池间已见"四杰"山水诗之先声,翔禽积翠处尤显宫廷诗向盛唐气象的嬗变轨迹。太宗览毕叹曰:"卿诗如翠微初霁,自含造化之功。"遂命褚遂良录于屏风,今敦煌残卷P.2544犹存其墨迹,可证此作在贞观诗坛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赏析

初读此诗,便觉一股清泠之气扑面而来。诗人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冬春之交的微妙景致,雪玉相映的意象中暗藏天地大美。

首联"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运用道教仙境意象,将人间雪景升华为天界奇观。学者叶嘉莹曾评点:"'联'字用得极妙,既写雪花缀满枝桠的实景,又暗喻天地万物相连的哲学意境。"冰晶折射的光华在瑶池般的水面流转,冷色调中透着灵动,恰如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澄明境界。

颔联"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忽然注入生命气息。飞鸟的身影在雪幕中时隐时现,远山积翠与白雪形成色彩交响。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的朦胧美,于此得到完美呈现。禽鸟的"出没"与山峦的"参差"构成动态平衡,令画面顿生韵律。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中的和谐。冰雪的肃杀与翠色的生机,翔禽的灵动与远山的沉静,在诗人笔下达成微妙平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类笔法:"看似写景,实写天地呼吸。"二十字间,我们既看见谢灵运式的山水清音,又感受到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哲学况味。

诗人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视觉的远近、色彩的浓淡、动静的交替熔于一炉。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正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推崇的"自然"境界。当我们的目光随着诗句从玉树瑶池移向远山飞鸟,仿佛亲历了一场从微观到宏观的审美巡礼。

点评

春雪词章中的灵韵与哲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五言绝句恰似一幅水墨氤氲的早春画卷,以**"雪花联玉树"**起笔,便见匠心。叶嘉莹先生评点此句时赞叹:"'联'字最妙,将静态的雪树交融之景赋予动态的联结感,仿佛天地正在编织一件玉缕衣。"

**"冰彩散瑶池"**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许:"'散'字用得极活,冰凌折射的光华不是凝固的装饰,而是流动的音符。诗人以天宫瑶池为喻,却不着仙字而仙气自显。"此中可见诗人化用神话而不露痕迹的高超技艺。

颔联**"翔禽遥出没",朱光潜先生《诗论》中分析道:"'出没'二字最得飞鸟神韵,远天中时隐时现的飞鸟,恰似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为静谧的雪景注入生命的韵律。"而"积翠远参差"**之句,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评曰:"远山积翠的参差之美,正是中国画'三远法'的诗意呈现,在银装素裹中透出的青翠,暗示着寒冬里蛰伏的春意。"

启功先生曾总评此诗:"二十字中具足阴阳开阖之理,前联写近观之精微(雪花冰彩),后联写远望之旷达(翔禽积翠),尺幅而有万里之势。"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恰如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美学,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意境。

当代诗人余光中则从现代视角解读:"诗人将冰雪世界转化为玉树瑶池的意象系统,实则是在严寒中寻找美的仪式感。'积翠远参差'五个字,分明是给春天埋下的伏笔,让人在皑皑白雪中听见生命复苏的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