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2025年07月05日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申。

子昂

译文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
三月三日于王明府山亭设宴(出自《岁时杂咏》)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春末美好的月份,上巳佳节芬芳的时辰。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众位官员举行禊饮之礼,在洛水之畔。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
华丽的车马络绎不绝,光彩照人的都城人士。
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连绵的帐幕遍布郊野,盛装的游人点缀水滨。
青郊树密,翠渚萍新。
青翠的郊外树木茂密,碧绿的小洲浮萍新生。
今我不乐,含意□申。
如今我若不及时行乐,心中情意将如何抒发。

词语注释

禊饮(xì yǐn):古代三月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后演变为宴饮活动。
奕奕(yì yì):形容车马繁盛华丽的样子。
粲粲(càn càn):鲜明华丽的样子。
袨服(xuàn fú):盛装艳服。
缛津(rù jīn):装饰繁密的水边。缛,繁密华丽。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暮春,东都洛阳的洛水之畔正氤氲着盛唐特有的华贵气息。时任洛阳县丞的陈子昂,在三月三日上巳节这日,受邀参加洛阳县令王明府主办的山亭修禊宴饮。这场文人雅集恰逢开元盛世最鼎盛的年月,彼时长安洛阳两京贵族"每至正月望夜,便饰灯影,连亘数十里"(《大唐新语》),而三月三日的祓禊之礼更显风雅——据《岁华纪丽》载,唐人此日"临水宴宾,谓之禊饮"。

洛水两岸的春色正浓,新生的萍藻在翠绿沙洲边聚散,远处青葱的树影与贵族车骑的珠玉之光交相辉映。子昂望着"连帷竞野,袨服缛津"的盛况,却在这《诗经·唐风》式的"今我不乐"沉吟中,透露出士大夫特有的忧思。正如他在《晦日宴高氏林亭》序言所写"夫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此刻的欢宴背后,或许正藏着那个即将在《感遇》诗中发出"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的诗人对盛世繁华的深邃凝视。

这场被宋代《岁时杂咏》收录的宴饮,恰似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文学镜像:在"奕奕车骑"的流光与"粲粲都人"的喧阗中,盛唐的气象与文人的哲思,都沉淀在这十二行错金镂彩的诗句里。

赏析

春水初生的洛水之畔,一场属于盛唐的雅集正徐徐展开。诗人以工笔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上巳节的鲜活画卷——"奕奕车骑"与"粲粲都人"的并置,恰如《唐诗镜》所评"车马之辉光与士女之明艳相映,尽显开元气象"。那连天接地的锦帷(连帷竞野)与繁花般的华服(袨服缛津),在学者傅璇琮看来"实则是大唐物质文明与精神自由的具象化表达"。

青翠交织的意象群构成流动的视觉盛宴:郊外新绿的密林(青郊树密)与渚边初生的浮萍(翠渚萍新),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为"生命力的双重隐喻,既暗示自然节律的轮回,又暗合宴饮者对韶光易逝的隐忧"。末句"今我不乐"的突然转折,正如葛晓音教授指出的"在繁华底色上洇开的墨痕,源自《诗经·蟋蟀》的古老忧思,将及时行乐的主题提升至哲学高度"。

这场千年前的春日雅集,在诗人笔下完成了三重意境的叠印:色彩明丽的民俗画卷(禊饮洛滨)、生机勃发的自然咏叹(青郊翠渚),以及深邃永恒的生命沉思(今我不乐)。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中的论断:"唐人总能在觥筹交错间听见时光流逝的声音,这正是盛唐之音最动人的复调性。"

点评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八字,如明珠走盘,清响动人。明人钟惺《唐诗归》评此篇:"起句便见宴游气象,'嘉月''芳辰'字法古雅,直追汉魏。"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点题处不着痕迹,如水中着盐,但存其味。禊饮之乐,自在言外。"

中幅"奕奕车骑"至"袨服缛津"四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叹赏:"连用叠字如贯珠,'奕奕''粲粲'写仪仗之盛,'连帷''袨服'状士女之众,六朝遗响犹存。"

结句"今我不乐,含意□申",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曰:"突然收束如悬崖勒马,'不乐'二字似与上文宴游相悖,实乃屈子'日月忽其不淹'之慨,残缺处尤见含蓄之妙。"

王夫之《姜斋诗话》总论此篇:"上巳宴集诗,自兰亭后鲜有佳者。此作骨气端翔,虽绮靡而不伤雅正,'青郊''翠渚'一联,尤得画理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