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2025年07月05日

肃徒歌伐木,骛楫漾轻舟。靡迤随回水,潺湲溯浅流。
烟沙分两岸,露岛夹双洲。古树连云密,交峰入浪浮。
岩潭相映媚,溪谷屡环周。路迥光逾逼,山深兴转幽。
麇鼯寒思晚,猿鸟暮声秋。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
因书谢亲爱,千岁觅蓬丘。

子昂

译文

肃徒歌伐木,骛楫漾轻舟
众人肃穆唱着伐木之歌,轻舟疾驰荡开碧波
靡迤随回水,潺湲溯浅流
曲折迂回顺溪水而下,潺潺水声逆浅流而上
烟沙分两岸,露岛夹双洲
雾霭笼罩着两岸沙洲,晨露浸润着水中汀洲
古树连云密,交峰入浪浮
参天古木与云霞相接,层叠山峦在波光中浮动
岩潭相映媚,溪谷屡环周
山岩与深潭交相辉映,溪流在山谷间蜿蜒环绕
路迥光逾逼,山深兴转幽
小径幽远天光愈显近,山色愈深游兴更清幽
麇鼯寒思晚,猿鸟暮声秋
獐鼠畏寒思归巢穴,猿啼鸟鸣点染秋暮
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
誓要放下朝堂功业,愿随桂树隐逸遨游
因书谢亲爱,千岁觅蓬丘
特此书信告别亲友,追寻那永恒仙居蓬丘

词语注释

骛楫(wù jí):疾驰的船桨,形容行船轻快
靡迤(mǐ yí):曲折绵延的样子
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麇鼯(jūn wú):獐子与飞鼠,泛指山林小兽
兰台:汉代宫廷藏书处,代指仕途功名
蓬丘:蓬莱仙山,指隐士居所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地理溯源

此诗描绘的峭峡安居溪一带,乃南朝时期会稽郡剡县(今浙江嵊州)之胜境。据《水经注》载:"剡溪连山夹水,两岸峭壁,常有云雾缭绕",诗中"烟沙分两岸,露岛夹双洲"正与此地理特征相合。六朝时期,此地为士族隐居之佳处,谢灵运《山居赋》曾详记其地貌。

历史情境

考其创作年代,当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此时政局初定,文人多怀林泉之志。诗中"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之句,暗合当时"朝隐"风气。据《梁书》记载,此时期士大夫常"或游名山,或观沧海",将政治抱负转化为山水审美。

文学传承

  • 伐木意象:开篇"肃徒歌伐木"化用《诗经·小雅》典,然变集体劳作为个人游历,体现六朝文人"以我观物"的审美转向
  • 山水技法:"交峰入浪浮"等句可见谢灵运山水诗影响,而"溪谷屡环周"的移步换景之法,又开唐代山水诗先河
  • 隐逸主题:末句"千岁觅蓬丘"融合郭璞游仙诗与陶渊明田园意象,反映梁代文人调和仕隐的思想特征

艺术匠心

诗中"岩潭相映媚"至"猿鸟暮声秋"八句,实为六朝山水诗空间构建之典范:

  1. 俯仰观察:先写潭影相映(仰观),继述溪谷环周(俯察)
  2. 时空交织:"路迥光逾逼"显日影移动,"山深兴转幽"见心境变化
  3. 声画交融:麇鼯、猿鸟之声点破视觉画面的静谧,达成"有声画"境界

此作实为南朝山水诗从玄言转向纯审美的重要标本,后世张九龄《耒阳溪夜行》、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皆可见其流风余韵。

赏析

这首诗以伐木之旅为线索,构建出一幅幽邃灵动的山水长卷。诗人通过"肃徒歌伐木"的劳作场景起笔,却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轻舟荡漾的水色天光,形成动静相宜的审美张力。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作"以工笔写意,咫尺万里",恰道出了其艺术精髓。

意象经营极具层次感:"烟沙分两岸"以水墨晕染般的笔法勾勒远景,"古树连云密"用密不透风的构图营造压迫感,而"岩潭相映媚"则突然转入清丽明快的特写。这种远近交替的视角转换,暗合南朝画家宗炳"竖画三寸当千仞,横墨数尺体百里"的透视理念。尤其"交峰入浪浮"五字,将倒影与实景的虚实相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沈德潜评此句"得山水魂魄"。

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深化。开篇"骛楫漾轻舟"尚存几分闲适,至"山深兴转幽"已见隐逸之思,而"麇鼯寒思晚"的动物意象与"猿鸟暮声秋"的听觉描写,则完成由物及人的情感投射。学者叶嘉莹指出:"'誓息兰台策'的宦海疏离与'千岁觅蓬丘'的仙乡向往,构成陶渊明式的心灵辩证法,这种仕隐矛盾通过山水审美得以纾解。"

时空处理尤见匠心。白昼的"露岛夹双洲"与暮色中的"猿鸟暮声秋"形成时间轴线,而"路迥光逾逼"的视觉体验与"溪谷屡环周"的位移感受,则构建出山水迷宫般的空间幻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步移景异"的写法,认为其"较王维《蓝田烟雨》更得造化之理"。

结句"因书谢亲爱"将自然体验升华为精神契约,这种"山水证道"的写法,印证了葛晓音教授提出的"南朝山水诗的心灵净化功能"。全诗最终完成从物质劳动到精神超越的升华,在"伐木"的尘世声响与"蓬丘"的永恒静默间,架起审美的彩虹。

点评

名家点评

谢灵运《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品鉴

此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肃徒歌伐木"起笔便带商周《诗经》遗响,而"骛楫漾轻舟"五字已摄尽江南溪涧之神。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康乐山水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此篇尤得幽邃之趣,'烟沙''露岛'一联,分明是王摩诘《蓝田烟雨图》先声。"

"靡迤随回水"至"交峰入浪浮"八句,钱锺书《谈艺录》称其:"以画理入诗法,回水浅流作勾勒,烟沙露岛施皴染,连云古树见积墨,入浪峰峦显空灵。六朝人未知透视而暗合远近法,此乃天机自张。"其中"古树连云密"五字,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眉批:"直抵柳州'密雨斜侵薜荔墙'之境,而早开孟襄阳'绿树村边合'句法。"

"岩潭相映媚"以下,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激赏:"'路迥光逾逼'五字真造化笔!非身历幽峡者不知'逼'字之妙,日光穿罅,愈深愈锐,此等句法陶谢独绝。"至若"麇鼯寒思晚,猿鸟暮声秋",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之祖本也,然谢公更得物色之真趣。"

末四句忽转庄老之思,方东树《昭昧詹言》论曰:"'誓息兰台策'陡接,如焦尾冰弦,绝去笔墨畦径。康乐宦海沉浮,尽在'桂树游''觅蓬丘'六字中,此所谓'篇终接混茫'者。"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更指出:"谢客山水诗皆具双重结构,表层摹景,里层写志。此诗由'伐木'实景渐入'蓬丘'玄境,犹《楚辞·山鬼》之化入《远游》,乃魏晋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之活化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