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乐乡县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孤旅
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陈子昂沿金牛道入蜀,途经乐乡县(今湖北荆门北)时写下此诗。此时正值帝国边疆动荡,诗人以"行军参谋"身份随乔知之北征突厥,乐乡作为秦汉古邑与唐代边城的叠影,成为承载羁旅之思的绝佳载体。
地理空间的隐喻
诗中"边城"实指荆襄古道上的军事要塞。乐乡县自三国吴置县以来,历经南北朝烽火,至唐时仍保留着"野戍荒烟"的边塞风貌。诗人将汉代边城意象(如《汉书·地理志》所载乐乡侯国)与眼前景物交织,营造出时空错位的苍茫感。
创作情境还原
是年深秋,陈子昂夜宿乐乡戍楼。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山重复而险峻,水湍激而奔泻"。暮色中望见"深山古木"与废弃戍垒,听闻猿声穿透巴东夜雾,遂将六朝诗人"行役怀旧"的传统主题,升华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那"噭噭夜猿"的结句,恰与《水经注·江水》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谣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