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卧病家园

2025年07月05日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
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子昂

译文

世上无名子
在这世上,我只是一个无名之辈
人间岁月赊
人间的岁月漫长而遥远
纵横策已弃
昔日的雄心壮志早已抛却
寂寞道为家
如今只与寂寞为伴,以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
卧病在床,有谁来关心问候
闲居空物华
闲居家中,空对这美好景物
犹忆灵台友
依然怀念那些心灵相通的朋友
栖真隐太霞
他们隐居在太霞仙境,追求真道
还丹奔日御
炼制仙丹,追逐太阳的车驾
却老饵云芽
服食云芽,以求长生不老
宁知白社客
怎知我这白社中的隐士
不厌青门瓜
从不厌倦青门外的平凡生活

词语注释

赊(shē):长远,久远
纵横策:指治国平天下的谋略
灵台:指心灵,亦指神仙居处
栖真:隐居修道
太霞:天上的云霞,指仙境
还丹:道教指炼成的仙丹
日御:太阳的车驾,指太阳
云芽:仙药,指长生不老药
白社:隐士居所
青门:汉代长安城门,借指隐居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卧病家园》创作背景考略

唐风浸骨,病榻萧然。此诗或作于陈子昂仕途失意、归隐养疴之际。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曾以"纵横策"献《上大周受命颂表》的子昂,渐觉"寂寞道为家"的幻灭。史载其屡次触怒武氏政权,圣历元年(698年)解官归侍老父,蜀地山川间,病躯独对青灯。

"灵台友"之思,暗合其在长安与司马承祯等方外之交游。《云笈七签》载当时道风炽盛,"栖真太霞"正是初唐士人常见的仙道寄托。而"白社客"用董京洛阳白社典故,"青门瓜"化用秦东陵侯邵平种瓜事,双重隐喻中,可见子昂将汉末隐士与故国贵族意象熔铸——这恰是武周代唐后,旧朝文人的典型心绪。

药炉经卷间,诗人以"还丹""云芽"的道教意象构筑精神避难所。然《新唐书》本传称其"居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可知所谓闲居物华,实为血泪凝成的文字禅。此诗表面冲淡,内里却奔涌着从纵横术到丹鼎术的绝望转型,正是初唐寒士在政治冰川期的心灵标本。

赏析

《卧病家园》以淡墨写浓愁,将病中寂寥与超脱之思交织成篇,堪称王勃晚年诗作中"以寂寞为美"的典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人卧病时的孤独体验与道家隐逸情怀,通过两组意象群的对比徐徐展开。

"纵横策已弃"与"寂寞道为家"构成人生转向的隐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联"以弃世之决绝显修道之诚笃",策士的纵横抱负与道家的清虚境界形成张力。病榻上的诗人看"闲居空物华",一个"空"字既写实景萧条,又暗合佛教"色即是空"的观照,这种"物我双遣"的写法,恰如叶嘉莹所言"将病痛转化为美学体验"。

下阕"灵台友""太霞"等意象群突然转入瑰丽想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的神仙意象"非徒慕长生,实为对抗现世虚无"。诗人以"还丹""云芽"的道教符号构建精神庇护所,而尾联"青门瓜"的典故(秦亡后东陵侯种瓜青门)则泄露了底色——正如莫砺锋《唐诗鉴赏》所析:"表面的仙家语掩不住骨子里的遗民情怀"。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病痛书写中的双重性。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激赏"卧病谁能问"与"不厌青门瓜"的呼应:"肉身困厄愈甚,精神飞翔愈高"。这种"在尘世苦难中开出超越之花"的特质,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士人精神的典型写照(宇文所安《初唐诗》)。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云:"子昂以孤鹤之姿,栖于尘世,此作尤见其冲淡之怀。'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十字,写尽千古高士襟抱,非独卧病之作,实乃人生境界之自白。"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曰:"陈伯玉此诗如寒潭鹤影,空谷足音。'闲居空物华'句最得陶潜神韵,然'却老饵云芽'又见其仙风道骨,在初唐诸作中别开生面。"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道:"'犹忆灵台友'至结尾六句,以游仙笔法写隐逸之思,将道家的冲虚与儒家的固穷完美融合。青门瓜典用得极妙,使超脱尘世的遐想骤然接地,正是子昂诗'骨气端翔,光英朗练'之体现。"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点此诗时特别赞赏:"看他'卧病''闲居'二句,不写病之苦,反写闲之适,最是子昂高处。后段忽然拔地飞升,却又以'青门瓜'轻轻拽回,此等章法,真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