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阳城,微雨初霁时,陈子昂独倚轩窗,望见远处嵩山半掩于云雾之中,恍若当年与赵六、卢藏用、宋之问共游的嬴台旧景。此时距赵六溘然长逝已三载,案头那卷未竟的《幽琴赋》墨痕犹新,却再无人能续写「白云半岩足」的遗韵。
天授二年(691年)的政局如倒春寒般凛冽。女皇新铸的九鼎在则天门下泛着冷光,而陈子昂正以参军之职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军帐中忽闻宋之问寄来诗笺,提及卢藏用隐居终南、赵六病殁嵩阳的噩耗,那些「达兼济天下」的少年壮志,终在「黄绶欺苍生」的现实中碎作烟云。他想起赵六临终前仍在修订的《巢夷论》,那支折断的狼毫笔,恰似他们被武周朝堂与隐逸山林撕裂的人生。
秋露浸湿征衣的深夜,陈子昂在辽阳戍所重读向秀《思旧赋》。当年嵇康临刑抚琴的广陵散,与赵六病榻上断续的琴音渐渐重叠。他突然明白,所谓「儒道两相妨」的困惑,不过是乱世文人逃不开的宿命——就像此刻横亘在军书与诗卷之间的,何止是迢递的嵩丘白云,更是整个盛唐来临前最漫长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