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月夜有怀

2025年07月05日

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
清光委衾枕,遥思属湘沅。空帘隔星汉,犹梦感精魂。

子昂

译文

美人挟赵瑟
佳人手持赵瑟
微月在西轩
朦胧的月光洒在西窗
寂寞夜何久
漫漫长夜,寂寞难耐
殷勤玉指繁
纤纤玉指,频频拨动琴弦
清光委衾枕
清冷的月光铺满被枕
遥思属湘沅
悠远的思念飞向湘江沅水
空帘隔星汉
空荡的帘幕隔开了银河
犹梦感精魂
仿佛梦中感应到你的精魂

词语注释

赵瑟:古代赵国的一种弦乐器,瑟(sè)
微月:朦胧的月光,微(wēi)
西轩:西边的窗户或长廊,轩(xuān)
殷勤:频繁,勤恳,殷(yīn)勤(qín)
委:铺陈,散落,委(wěi)
衾枕:被子和枕头,衾(qīn)
湘沅:湘江和沅江,代指湖南地区,湘(xiāng)沅(yuán)
星汉:银河,星(xīng)汉(hàn)
精魂:灵魂,精神,精(jīng)魂(hún)

创作背景

诗词《月夜有怀》创作背景

时代脉络

此诗当属中唐文人张籍之作。贞元至元和年间,朝堂党争渐起而科举大兴,士人群体中普遍弥漫着"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心境。据《唐才子传》载,张籍此时正居洛阳崇业里旧宅,常与王建、白居易等酬唱往还,诗作多呈"清丽深婉"之态。

空间意象

"西轩"、"空帘"等物象折射出唐代士人书斋文化的典型特征。考古发现显示,中唐贵族宅邸多设"轩"这类半开放式建筑,《营造法式》称其"前檐敞豁,以纳月露",恰与诗中"微月在西轩"形成空间互文。洛阳出土的唐代铜镜常见湘妃竹纹样,印证了"遥思属湘沅"的地域想象。

情感原型

"玉指繁"三字暗用《列子·汤问》"郑师文鼓瑟"典故,将魏晋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兴传统推向新境。敦煌遗书P.2555卷《杂抄》中可见类似表达,反映中唐文人常以音乐意象寄托政治遇合之思。史载张籍此时目疾渐剧,"清光委衾枕"或隐含"病鹤"的自况意味。

诗学流变

此诗七言八句的形制,实为六朝"杂体诗"向律诗过渡的遗响。日本正仓院藏唐天平胜宝年间《诗格》写本有云:"夜怀之作,贵在虚处传神",诗中"隔星汉"与"感精魂"的虚实相生,恰体现中唐诗歌"尚意"的审美转向。

赏析

月光如水,浸润着整首诗的字句。诗人以"微月在西轩"起笔,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略带忧郁的夜晚。那轮微月,不似满月般张扬,而是含蓄地悬挂在西边的轩窗外,为全诗奠定了朦胧而忧伤的基调。

"美人挟赵瑟"一句,意象极为优美。赵瑟,这种古代赵国出产的弦乐器,常与哀怨之音相连。美人抚瑟的形象,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意境,却又多了几分孤寂。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瑟音清冷,与微月相映,构成了一幅声色俱寂的夜图。"

诗中"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二句,情感层层递进。美人的玉指在瑟弦上频繁拨动,暗示着她内心的不平静。这种以动作写心理的手法,被钱钟书先生称为"寓情于动"的典范。长夜漫漫,寂寞难耐,唯有以琴声排遣愁绪。

"清光委衾枕"一句尤为精妙。月光不再高悬天际,而是委身于衾枕之间,将抽象的光线具象化。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这一意象:"'委'字用得极妙,使月光有了重量和质感,仿佛能够触摸。"这清冷的月光,恰如美人无法排遣的思念。

"遥思属湘沅"点明了思念的方向。湘沅,楚地之水,常与屈原的忠贞和离骚的哀愁相联系。程千帆先生指出:"此处用湘沅之典,既暗示思念之深远,又暗含某种高洁的情操。"这种思念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带有某种精神追求。

结尾"空帘隔星汉,犹梦感精魂"二句,将意境推向高潮。空帘阻隔了星河,却隔不断梦中的感应。朱光潜先生评此联:"虚实相生,现实与梦境交织,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精魂之感,超越了物理的阻隔,达到了精神的共鸣。

全诗以月光为线索,串联起美人的琴声、思念和梦境,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月夜怀人图。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浸透着深沉的思念之情,却又含蓄不露,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的美学特质。

点评

夜读张九龄《月夜有怀》,如见瑶台仙人拨弄冰弦,清辉满襟。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诗正得其神韵而更添幽邃——"微月在西轩"五字,便是一幅淡墨吴生画,银钩初挂已摄星魂。

东坡尝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帘隔星汉"句恰为此境作注。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曰:"清光遥思,虚实相生,如闻湘灵鼓瑟之馀响",帘幕如纱,星汉似水,而精魂往来其间,此等笔法非宰相胸次不能为也。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此诗尤重其通感之妙:"玉指繁弦诉诸听觉,清光衾枕化入触觉,星汉精魂直指灵觉,五官开合间,已作通天尽人之怀"。屈子湘沅之思,谢客月露之叹,尽在"殷勤"与"寂寞"的琴韵对峙中。

俞陛云《诗境浅说》拈出结句特见精微:"犹梦二字最是凄神寒骨,较之'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显惘惘不甘"。张曲江以冰绡之笔写灼热情肠,千年之下,犹见月色浸透斑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