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水粉图

2025年07月05日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

子昂

译文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画中的白云啊,宛如巫山高耸的山峰。
纷群翠之鸿溶,
苍翠的群山连绵起伏,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又似蓬莱瀛洲的海水环绕流淌。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
深信这位画者崇尚自然之道,独爱云山幽静之美。

词语注释

鸿溶:形容山势连绵广阔的样子。
蓬瀛:指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周流:环绕流动。
幽求:追求幽静、深远之境。

创作背景

诗词山水粉图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唐时青绿山水渐盛,而"粉图"之技尤得文人雅士青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技于天宝年间尤为盛行。画师以铅粉调胶,泼洒绢素,营造烟霞明灭之态,恰合盛唐求仙访道之风尚。

艺术特征

此诗所咏粉图,显见吴道子"吴带当风"遗韵:

  • 云山意象:取巫山神女典故,化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之态
  • 色彩运用:"纷群翠"暗合张璪"破墨"技法,以石青、石绿点染
  • 空间构造:蓬瀛海市之想,源自李思训"海外山"图式

思想内涵

"信夫人之好道"一句,折射天宝年间道教审美趣味。玄宗敕命绘制《五岳真形图》,吴道子于大同殿写蜀道山水,皆与此诗同气相求。云烟供养之思,实为盛唐文人"终南捷径"心理之艺术投射。

按:《唐朝名画录》载"王维破墨,笔迹劲爽",此诗所述粉图或即此类水墨淡彩之先声,展现由金碧山水向文人写意的过渡形态。

赏析

远山如黛,白云似练,诗人以"巫山之高丘"为喻,将静止的云霭赋予了流动的生命。这云气不是孤立的意象,它与"蓬瀛海水"的传说相互映照,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点此类笔法时曾说:"画家以烟云为神韵,诗家以云水为血脉",此作正是将山水画的平面构图转化为立体诗境的典范。

"纷群翠之鸿溶"五字尤为精妙,"纷"字写尽山色之蓊郁,"鸿溶"一词出自《楚辞·九怀》,形容水势浩荡,此处却用来描写静态的群峰。这种通感的运用,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以动荡之笔写沉静之景,乃得山水真魂魄。"翠色本已悦目,更兼"鸿溶"之动态,使整幅画面在青绿山水的基调上,平添了沧海横流的气象。

末二句直抒胸臆,"好道"与"幽求"的对应,揭示出中国文人特有的山水情怀。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释这种情感:"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诗人对云山的追慕,实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那缭绕的白云既是自然景象,也是心中道境的具象化呈现。清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论及此类意境时指出:"云山皆具灵性,一草一木无非道心",正可作此诗注脚。

全诗以云为眼,以山为骨,在方寸之间构筑起宏大的精神宇宙。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在此得到了完美诠释。白云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超越的象征;群山既是实在的风景,又是心灵的归宿。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使得短短数语的诗作,拥有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道:"题画诗贵在摄画中魂,化静为动,使绢素生云烟。"此篇《山图》之作,恰似以诗笔为丹青,将粉本上的静态山水点染成活色生香的精神栖居地。

"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句,令人想见米芾云山墨戏的氤氲气象。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画家以天地为师,以云烟为供养",在此处得遇知音。诗人以流动的"兮"字勾连意象,使白云与山丘形成气韵生动的对话,恰似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强调的"山要回抱,水要萦纡"之妙。

"纷群翠之鸿溶"五字,可谓浓缩了青绿山水的精髓。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述的"春山澹冶而如笑",于此句中化作可视可感的艺术存在。"鸿溶"二字尤为绝妙,既见色彩之交融,复显山势之磅礴,暗合王维《山水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构图智慧。

下阕"蓬瀛海水"之喻,深得李白"海客谈瀛洲"的飘渺神韵。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云:"画家尘俗蹊径,尽为扫除,独荒寒一境,真元人神髓。"此句以仙山意象破空而来,使画面顿生超逸之致。而"周流"二字又暗藏谢赫六法"气韵生动"之要义,令静态画卷暗涌宇宙生机。

结句"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道破中国山水艺术的精神内核。正如恽南田所言:"山水以形媚道",诗人与画家在此达成共识。元代倪瓒那"聊写胸中逸气"的创作宣言,于此获得诗意诠释。这"幽求"二字,既是视觉的游观,更是心灵的朝圣,将整幅山水粉图提升为可居可游的精神道场。

——拟沈德潜《说诗晬语》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