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2025年07月05日

公子好追随,爱客不知疲。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
此时高宴所,讵减习家池。循涯倦短翮,何处俪长离。

子昂

译文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在晦日(农历月末)重游高氏的林亭(出自《岁时杂咏》)
公子好追随,爱客不知疲。
公子喜欢结交朋友,热情待客从不疲倦。
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
豪华的宴席摆满珍馐美味,翠绿的羽毛装饰着金酒杯。
此时高宴所,讵减习家池。
此时这盛大的宴会场所,哪里逊色于习家的池塘?
循涯倦短翮,何处俪长离。
沿着水边疲倦的短翅鸟,何处才能与凤凰比翼双飞?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象筵:豪华的宴席。
玉馔(zhuàn):珍贵美味的食物。
金卮(zhī):金制的酒杯。
讵(jù):岂,怎。
翮(hé):鸟的翅膀。
俪(lì):成对,比翼。
长离:传说中的凤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曲江畔柳絮纷飞,正是唐人最爱的游宴时光。高氏林亭中,一场延续晦日宴饮传统的诗酒雅集正酣。考《岁时杂咏》所载,此诗当作于武周至玄宗开元前期,彼时士大夫阶层承袭六朝遗风,宴饮文化臻于极盛。

诗中"象筵""金卮"之语,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贵族"每春时宴客,以翠羽饰器"的奢雅风尚。而"习家池"用典尤妙,此襄阳名胜曾是晋代山简纵酒之地,诗人以之比拟高氏林亭,既见主客风流,亦透露出盛唐文人追慕魏晋风骨的集体意识。

细味末句"循涯倦短翮",似有深意。武周时期文人多怀"朝隐"之志,既眷恋林泉野趣,又难舍朱门盛筵。这种矛盾心境,恰如短羽之鸟徘徊于仕隐之间,与同时期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寂寂寥寥扬子居"的慨叹遥相呼应。金卮玉馔间,实则寄托着整个时代文人复杂的精神图谱。

赏析

暮春时节的宴饮之乐,在这首诗中化作一幅流动的锦绣。诗人以工笔勾勒欢宴盛况,却在金翠交辉处暗藏人生怅惘,恰似夜宴时投在琉璃盏上的斑驳月影。

"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二句,可参《唐诗镜》评点:"金银错彩而不觉其俗,盖有逸气贯注其间"。象牙筵席与翡翠羽饰的铺排,非为炫富,实乃以物质丰美反衬精神渴求。金卮玉馔的华美意象,与鲍照"璇闺玉墀上椒阁"异曲同工,却因"爱客不知疲"的温情冲淡了奢靡感。这种矛盾张力,正是宴饮文学"乐极生悲"传统的精妙体现。

"讵减习家池"用典颇见匠心。习家池乃东汉习郁所建名园,《襄阳记》载其"宴游之名冠于荆楚"。诗人以此相较,非独夸饰宴席规格,更暗含对永恒欢愉的质疑。高适《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忧虑,在此已初现端倪。

末联"循涯倦短翮,何处俪长离"突然转入苍凉,恰如《唐诗归》所谓"繁华倏过,悲感骤来"。短翮喻指人生局限,与曹植"短翮难可翔"遥相呼应;"长离"既指凤凰类神鸟,亦暗喻理想境界。这种由宴饮之欢转向生命沉思的笔法,令人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到"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情绪流转。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六朝宴饮诗的华美辞藻注入盛唐特有的生命意识。正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所言:"丽句中含健骨,欢宴里见苍茫"。金银器皿折射的不只是烛光,更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惊觉,这种"欢宴中的顿悟",使作品超越了普通应酬之作,抵达了"乐景写哀"的艺术至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象筵'、'翠羽'极写华贵,而'倦短翮'、'俪长离'忽作哀音,如乐府之转调,顿觉笙歌满耳化为烟水茫茫。子昂(崔知贤)善以丽句写悲怀,此其典型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云:"前四句如展金谷园图,声色俱丽。后四句忽作天际真人想,'循涯'二句尤见超妙,盖富贵场中能存云壑之思者,方称达士。高氏林亭之宴,得此诗而双美并矣。"

词学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虽论词学,亦曾借该诗为喻:"崔诗前半富丽精工,后半空灵淡远,恰似温飞卿词转韦端己词之妙,铺锦列绣而后清泉白石,此乃唐人独擅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