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曲江畔柳絮纷飞,正是唐人最爱的游宴时光。高氏林亭中,一场延续晦日宴饮传统的诗酒雅集正酣。考《岁时杂咏》所载,此诗当作于武周至玄宗开元前期,彼时士大夫阶层承袭六朝遗风,宴饮文化臻于极盛。
诗中"象筵""金卮"之语,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贵族"每春时宴客,以翠羽饰器"的奢雅风尚。而"习家池"用典尤妙,此襄阳名胜曾是晋代山简纵酒之地,诗人以之比拟高氏林亭,既见主客风流,亦透露出盛唐文人追慕魏晋风骨的集体意识。
细味末句"循涯倦短翮",似有深意。武周时期文人多怀"朝隐"之志,既眷恋林泉野趣,又难舍朱门盛筵。这种矛盾心境,恰如短羽之鸟徘徊于仕隐之间,与同时期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寂寂寥寥扬子居"的慨叹遥相呼应。金卮玉馔间,实则寄托着整个时代文人复杂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