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城,驿馆青灯下,陈子昂执笔沉吟。这位初唐诗坛的革新者,此时正经历着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因"逆党"牵连下狱甫释,而李崇嗣的赠诗恰似雪夜炭火。诗中"白璧疑冤楚"之叹,暗合子昂蒙冤系狱的遭遇;"乌裘似入秦"之典,更道尽寒士入京的沧桑。
考《陈氏别传》,此诗当作于光宅元年(684年)冬。彼时武则天临朝称制,政治风云诡谲。子昂虽以《谏灵驾入京书》得授麟台正字,然其"方外十友"的交游圈中,李崇嗣这等沉沦下僚的才士,正是寒素文人集团的缩影。诗中"凤歌""龙性"之喻,实为对武周新朝既期待又疏离的矛盾心绪。
"宝剑终应出"的铿锵之音,与"北海忆孙宾"的隐逸之思,构成奇妙的和弦。这恰是初唐过渡时期的典型心态——在六朝绮靡余风与盛唐气象之间,士人们既怀抱致君尧舜的理想,又保持着"青云可致"的清醒。驿馆窗外的积雪映着星光,诗人将时代阵痛与个人遭际,都熔铸在这柄语言的宝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