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襄河驿浦,曾见证过多少诗人的羁旅愁思。据《陈书·阴铿传》记载,南朝陈代诗人阴铿任湘东王法曹参军时,常溯汉水往返建康与江陵,此诗或作于天嘉三年(562年)随军出征荆湘途中。那蜿蜒的汉水河道,在六朝时被称为襄河,两岸驿亭星列,成为往来舟楫的暂栖之所。
诗人以"沿流辞北渚"起笔,勾勒出一幅动态的离岸图景。南朝航运发达,《荆州记》载"汉水迂曲,舟行数日犹见襄阳城堞",正是这般地理特征,使得"结缆宿南洲"的停泊更显孤寂。黄昏的合岸与静止的回塘,暗合《水经注》中"汉水东径襄阳县北"的记载,那水波不兴的港湾,恰似诗人凝滞的愁绪。
"塞鸿断""峡猿愁"的视听交织,暗用《宜都山川记》"巴东三峡猿鸣至清"的典故。沙浦月色与晦暗汀葭的明暗对照,令人想起《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的意境。末四句以"鸣雁""海鸥"自况,呼应《列子·黄帝》海鸥忘机的典故,而"天河""沧海"的浩渺,恰如《吴都赋》所云"潮汐浮天",将个人的漂泊升华为对宇宙永恒的叩问。
在这方六朝舟楫往来的水驿,诗人用精妙的五言律句,将地理特征、历史掌故与生命体悟熔铸为永恒的诗意。襄河的水纹里,至今荡漾着那个不眠之夜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