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2025年07月05日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子昂

译文

转蓬方不定
如同飘转的蓬草,居无定所
落羽自惊弦
像受伤的鸟儿,听到弓弦声便心惊
山水一为别
与山水一别之后
欢娱复几年
欢乐的时光还能有几年
离亭暗风雨
离别的长亭笼罩在风雨中
征路入云烟
远行的道路消失在云雾里
还因北山径
还是沿着北山的小路
归守东陂田
回去守护东陂的农田

词语注释

转蓬: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落羽:受伤的鸟,比喻失意的人。
惊弦:听到弓弦声而惊恐。
离亭:送别的长亭。
征路:远行的道路。
北山径:北山的小路。
东陂(bēi)田:东边的农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涪江畔的柳絮正随风辗转。陈子昂解下青袍,将未干的墨迹卷进行囊——这已是他第二次在进士试中折戟。长安放榜那日,魏四懔执壶的手微微发颤,琥珀色的酒液映着两人晃动的倒影。

"伯玉兄..."魏懔的呼唤被风吹散在终南山的云雾里。他们曾在此结庐共读,秋夜挑灯论《诗》时,子昂总说"文章可立性命"。此刻驮着书箱的瘦马突然嘶鸣,惊起芦苇丛中栖息的寒鹭,恍若当年在弘文馆初见,那个纵论汉魏风骨的蜀地青年。

离亭的蓑衣老吏正在悬挂新灯笼,绢面上"咸亨四年"的朱印已褪成淡红。子昂忽然想起父亲临终时攥着的旧田契,东陂那三百亩薄田,如今该是菖蒲丛生的时节了。他解下佩剑递给魏懔,剑穗上还沾着洛阳牡丹的残瓣——去岁他们策马过天津桥,桥下冰棱正折射着破碎的日光。

云烟漫过金牛道时,子昂的驴蹄踏碎了某块带字的陶片。那或许是汉代遗民的砖铭,又像他昨夜在客舍墙上题写的残句。山径转角处,他忽然听见熟悉的击筑声,魏懔的《幽兰调》穿林渡水而来,竟与蜀中采茶女的《竹枝词》叠成了同一支曲子。

赏析

暮春时节的别离,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飘摇的宿命。"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的起笔,便以双重意象构筑起苍茫意境。蓬草随风辗转,暗合《商山早行》"凫雁满回塘"的漂泊感;惊弓之羽的意象,则令人想起庾信《哀江南赋》"闻鹤唳而心惊"的战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联"以物喻人,将科举失意的惶惑与人生无常的慨叹糅合得天衣无缝"。

颔联"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突然转入舒缓的抒情节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道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写法:"青山绿水见证的分离,实则是生命长度的丈量"。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藏着对青春欢愉的无限眷恋,恰如李白"天地一逆旅"的旷达中暗含的惆怅。

风雨如晦的离亭,云烟缭绕的征途,这两组意象在颈联形成蒙太奇般的叠映。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暗''入'二字最见功力,将自然气象转化为心理图景,比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显沉郁"。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在氤氲水汽中化作中国古典离别诗最经典的定格。

尾联"归守东陂田"的结语,表面是陶渊明式的田园向往,实则暗含无奈。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剖析:"北山径与东陂田的对举,揭示出唐代士人'仕隐两难'的永恒困境"。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正是盛唐诗歌"怨而不怒"美学的典范,比孟浩然"永怀愁不寐"的直抒更为隽永。

全诗如一幅水墨淋漓的卷轴,将失意文人的漂泊感、对友情的珍重、归隐的向往,层层渲染在转蓬、落羽、烟雨、云径的意象中。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言:"唐代落第诗的双重旋律——功名的幻灭与自然的慰藉,在此诗中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点评

此诗以"转蓬""落羽"起笔,便见子昂胸中块垒。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陈拾遗《别魏四》诗,前四句如孤鹤唳空,后四句似寒泉咽石,通篇不着一字悲凉,而迁谪之思溢于楮墨。"

"山水一为别"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十字中含无限烟波,非止叙别离之状,实写宦游者飘零之态也。"子昂以简淡之语,道尽士人浮沉之悲,正是其"汉魏风骨"之体现。

末联归隐之思,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中论及:"'北山径''东陂田'之用典,不着痕迹。子昂此时虽未真隐,然已见《感遇》诗中'吾观昆仑化'之志,此诗结穴处,正为其后挂冠归田伏脉。"

全诗如一幅水墨淋漓的羁旅图,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赞其:"气象浑成,对仗工稳而自然,子昂五律之妙,在骨气端翔,虽悲不哀,虽怨不怒。"此评可谓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