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创作背景
一、时代风云与诗人襟怀
唐高宗调露年间至武后执政初期,帝国表面承平却暗流汹涌。陈子昂以蜀中寒士之身,怀抱"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的儒家理想,却目睹武周王朝大兴佛寺、穷兵黩威。其《感遇》组诗如"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等句,实为讽喻武则天"雕刻以为尊"的佞佛之风。史载武后铸九鼎、造明堂,耗费巨万,正与诗中"奈何穷金玉"形成互文。
二、边塞烽火与士人忧思
"苍苍丁零塞"、"赤丸杀公吏"诸篇,折射唐与突厥、吐蕃的拉锯战事。垂拱二年(686年)金微州都督仆固叛唐,诗中所言"丁零塞"即指此。子昂曾随乔知之北征,亲见"暴骨无全躯"的惨状,故有"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的沉痛。其"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更暗用李广典故,批判赏罚不公的军政弊端。
三、哲学沉思与生命观照
组诗中"深居观元化"、"幽居观天运"等章,展现诗人对《周易》"太极生天地"与老庄"乘化入无穷"的深刻体认。"吾观龙变化"篇以《易经·乾卦》爻辞为基,而"仲尼推太极"章则将儒道思想并置,反映初唐三教融合的思想景观。子昂在"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中展现的物候感知,实为对《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道的诗化表达。
四、文学传统与新变
组诗继承阮籍《咏怀》的比兴传统,如"翡翠巢南海"化用《左传》"翠被豹舄"典故,"瑶台倾巧笑"暗讽骊宫烽火。其创新在于将建安风骨与玄言思辨熔铸一炉,"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既有建安气象的苍茫,又具郭璞《游仙诗》的玄远。张九龄《感遇》十二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皆可视为对此诗体的赓续。
注:诗中"西山事甲兵"当指垂拱四年(688年)吐蕃侵扰松州事,而"金鼎合神丹"等句,则反映武周时期道教炼丹术的盛行,与子昂《与韦五虚己书》中"神仙不可学"的观点形成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