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2025年07月05日

昔时幽径里,荣耀杂春丛。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子昂

译文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在魏氏园林中,众人各赋一物,我分得秋亭旁的萱草。
昔时幽径里,荣耀杂春丛。
往昔在幽静的小径旁,萱草与春花一同绽放,光彩夺目。
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
如今移植到华美的台阶上,却因畏惧秋风而凋零衰败。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
细长的叶子还带着绿意,花朵却未能绽放出鲜红的色彩。
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这忘忧的萱草啊,有谁来欣赏?只能孤独地伫立在这北堂之中。

词语注释

玉墀(yù chí):用玉石砌成的台阶,形容台阶的华美。
销歇(xiāo xiē):凋零、衰败。
萱草(xuān cǎo):一种草本植物,古人认为可以使人忘忧,又称忘忧草。
北堂(běi táng):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常居之处,此处泛指堂屋。

创作背景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诗境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李百药应制咏物之作。考《旧唐书》本传,百药仕隋入唐,贞观年间曾奉诏参与宫廷雅集。"魏氏园林"或指魏徵在长安的宅邸——据《长安志》记载,魏徵宅在永兴坊,其园以"叠石为山,引水为沼"著称,贞观君臣常在此宴集赋诗。

萱草意象的嬗变

诗中"萱草"(忘忧草)意象颇具深意:

  • 《诗经》溯源:卫风《伯兮》首见"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注为忘忧之草
  • 南北朝演变:谢朓《咏萱草》"开跗幽涧底,散彩曲堂垂"已见园林化倾向
  • 唐代新变:本诗将萱草从"北堂慈母"的传统象征(见《博物志》),转化为士人阶层的命运隐喻

诗中的双重时空

"昔时幽径"与"今来玉墀"形成强烈对比:

  • 空间转换:从自然山野到宫廷玉阶,暗合贞观年间大量征召前朝文人的历史
  • 时间意象:春丛与秋风的对照,恰似诗人经历隋末动荡入唐的心境写照。刘餗《隋唐嘉话》载:"太宗常戏称百药'卿本隋室旧臣'"

政治语境下的忘忧

尾联"忘忧谁见赏"别有深意:

  • 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诏令"所司于中书省置百药位",表面尊崇实为闲置
  • "北堂"既指萱草传统种植位置,亦暗合《仪礼》"妇洗在北堂"的记载,隐喻诗人如妇侍姑般的尴尬处境

按:《全唐诗》此诗题中"人赋一物"的创作形式,正是贞观时期宫廷文学活动的典型特征。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作可互为参照。

赏析

秋日萱草的孤芳与忘忧之思,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细腻的呈现。诗人以萱草为媒介,巧妙地将季节变迁与人生际遇融为一体,展现出深沉的物哀之美与生命哲思。

意象的时空对照
"昔时幽径里,荣耀杂春丛"与"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构成强烈的时空对比。春日的萱草隐于幽径却生机盎然,与秋日移至华阶反显凋零形成反差。《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荣悴转换"暗含"宦海沉浮的隐喻",玉墀的宫廷意象更暗示着诗人对政治环境的隐忧。萱草从山野到宫廷的位移,恰似士人从隐逸到出仕的命运轨迹。

色彩的哲学表达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二句被清代学者黄生誉为"以残存生机写终极寂寥"。绿叶未凋而红花已逝的矛盾状态,既符合秋萱的物候特征,又暗喻"抱负未展而年华已老"的人生困境。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种"将谢未谢之态"体现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特有的"迟疑与怅惘"。

北堂忘忧的深层意蕴
尾联"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化用《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典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诗人将萱草"本具的母性象征"转化为"士不遇的寄托",北堂的空寂不仅是对孝亲传统的追怀,更是"对知音难觅的当代写照"。这种情感表达与陈子昂"幽独空林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展现出"崇高被世俗遗忘的悲剧美"。

全诗以物写心的艺术手法,使萱草成为承载士人双重情感的完美意象:既是具体可感的自然之物,又是抽象的精神象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托物婉至,得风人深致",准确道出了其借微小物象抒写宏大生命主题的艺术成就。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不着一字忧思,而北堂寂寞之状宛然。'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十字,写尽萱草风神,更暗寓人生荣悴之理。"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通篇以'秋亭萱草'为眼,而寄兴遥深。'畏秋风'三字,道尽物华变迁之悲,然细叶含绿、鲜花待红,又见生机暗藏,此诗人笔力高绝处。"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联:"'忘忧谁见赏'一问,将草木命运与士人遭逢打成一片。北堂空置之萱草,正是怀才不遇之象征,然以温厚之笔出之,得风人之旨。"

艺术特色

  1. 时空对照:"幽径春丛"与"玉墀秋风"形成强烈视觉反差
  2. 色彩美学:绿叶与红花未放的留白处最见匠心
  3. 双关妙用:"忘忧"既指萱草别名,又暗抒胸臆
  4. 结句余韵:北堂空寂之景,令人想见诗人独立黄昏之态

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堪为典范。寻常草木,经诗人点化,便成寄托遥深之意象。